霜霉病俗稱“跑馬干”,是大棚黃瓜生產中影響黃瓜產量和品質的主要病害。經過幾年探索,我們總結出了一套以推廣健身栽培、加強栽培管理為主,輔之化學防治的無公害防治技術,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霜霉病主要為害黃瓜葉片。發病初期,葉面上出現水浸狀黃綠色斑點,逐漸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形成多角形黃褐色斑塊,病勢由下向上蔓延,嚴重時全株枯死。棚內濕度大時,葉背病部長出灰黑色霉層。
1. 加強栽培管理
①合理輪作。由于此病的初侵染源是露地黃瓜霜霉病或土壤中的帶菌病殘體,因此,前茬作物以夏蘿卜、苦瓜等為宜,忌連作。
②選用良種。宜選用抗病性強、豐產性好、適宜大棚栽培的優質雜交種,如津優2號、津雜3號和津春4號等。
③培育壯苗。將苗床與生產大棚分開并進行床土消毒,嚴格控制播種密度,加強苗床管理,及時通風排濕,增強光照,控制幼苗徒長,培養無病壯苗。在定植前,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帶藥定植,徹底淘汰病苗、弱苗。
④大棚消毒。黃瓜定植前10天,先造墑后密閉大棚5~7天,利用高溫殺滅棚內病原菌。
⑤配方施肥。每畝備有機肥6000千克,提前兩個月堆積覆膜,待充分發酵腐熟后與尿素30千克、磷酸二銨15千克、硫酸鉀50千克一起施入作基肥。結瓜期結合膜下暗灌分3~4次隨水追施氮肥。在黃瓜生育中后期,葉面噴施0.5%尿素、0.2%磷酸二氫鉀、0.5%白糖混合液,能迅速增加綠色功能葉片糖氮總含量,提高葉片的生理抗病能力。
⑥控制好棚內溫濕度。以控制溫度、降低濕度為中心,要求黃瓜葉面不結露或結露時間不超過2小時。
一是通過調節溫度控制病害發生。上午日出后拉開草苫,使棚溫盡快升至25~32℃,然后通風降溫降濕,將相對濕度控制在75%左右。如果早晨棚溫不太低,相對濕度又較大,可先通風降濕,再閉棚升溫。二是通過調節相對濕度控制病害發生。下午棚溫降至20~25℃后,將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棚內地面全部用地膜覆蓋。澆水應在晴天上午進行,采取膜下暗灌技術澆小水。三是通過溫濕度交替控制病害發生。傍晚棚溫降至20℃左右時封閉大棚,蓋草苫之前根據溫、濕度可再次通風散濕;夜間最低溫度可降至15~12℃(上半夜20~15℃,下半夜15~12℃),如果夜間棚外最低溫度在12℃以上,可整夜通風散濕。四是通過高溫悶棚抑制病害發生。在霜霉病開始蔓延時,選擇晴天中午密封大棚,使黃瓜蔓上部溫度迅速上升至43~45℃,保持2小時后緩慢通風降溫。悶棚前一天或當天早晨應澆小水。
2. 補施二氧化碳 日出后增施二氧化碳氣肥,使棚內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晴天保持在1000~1500毫克/千克,陰天保持在500~700毫克/千克,這樣可使綠色功能葉片保持旺盛的光合作用,從而減少和減輕霜霉病的發生。
3. 化學防治 在苗期和發病初期,用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噴霧防治,或每畝用45%百菌清煙劑200~250克在傍晚閉棚后熏煙防治。當棚內濕度較大時,每畝用5%百菌清粉塵劑1千克噴粉防治。晴天上午閉棚升溫時,可用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200~250倍液噴霧防治。
(作者聯系地址:閆東林 雷建新 陜西省洋縣農技中心 郵編:723300;張清華 洋縣洋州鎮農技站 郵編:72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