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剛是湖北省鄂州市臨江鄉王埠村農民,今年49歲。他高中畢業后,因家庭貧困,無錢去大學深造而回鄉務農。回鄉后,他決心在農村闖出一片天地,改變自己的人生。從1982年起,他一邊務農,一邊自修大學中文課程,爭當有素養、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
1987年,嚴剛同鄰村姑娘周紅敏結為伉儷,夫妻倆婚后生育兩個兒子,兒子們的出生為小家庭增添了無限歡樂。然而,嚴剛想起自己年少時因家貧讀不起書的事時,心里總是一陣陣酸楚,他決心不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砸鍋賣鐵也要供養孩子讀書成才。
臨江鄉主產棉花,棉花加工后每年可產出150萬千克棉籽殼,其中絕大部分被浪費掉。嚴剛心想,如果能利用這些棉籽殼生產食用菌,每年可增加收入數百萬元,這是多大一筆收入啊!他決定利用本地資源生產食用菌。
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她拿出自己的積蓄,讓嚴剛到華中農業大學和沔陽縣糧食局菌種廠等單位學習食用菌制種、栽培技術。回家后,嚴剛租用本村舊庫房當菇房,與妻子動手修整、消毒后,用棉籽殼、鋸末屑、菜籽殼進行平菇、黑木耳、猴頭菇等食用菌栽培試驗,并一舉獲得成功,當年純收入過萬元。
2001年,嚴剛在銷售平菇時,看到農村生產的蔬菜在城里比較俏銷,價錢越賣越好。他同妻子又開始在10畝責任地里做文章,將平菇收完后的棉籽殼、菜籽殼等廢料還田到責任地里,讓它們腐爛成肥,疏松土壤,然后種植茄子、西葫蘆、萵筍、辣椒等蔬菜,使蔬菜產量大幅提高。其中反季節萵筍個大皮薄,單株重達500克;茄子畝產量達3500千克以上,單株產值達2.5~3.5元,當年蔬菜收入近5萬元。從2005年起,食用菌在市場上銷售不暢,效益下滑,嚴剛主要種植其他蔬菜,建起3畝標準化大棚,并選用名優特品種,效益逐年攀升,每年露地、大棚蔬菜純收入8萬元以上。
由于種菜工序繁多,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他們長年累月沒有一點空閑。特別是平菇成熟時,每天凌晨2點起床采摘,整理包裝好后,趕在早上6點前送到鄂州各蔬菜市場。為此,嚴剛同妻子每年有200左右個夜晚不能很好休息,兩個孩子看到父母整天辛勤勞作賺錢,供他們讀書,深受感動,學習更加勤奮。平時,嚴剛教育兩個孩子說,只有好好讀書,才有作為,將來就是當農民,也要當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兩個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優秀,連年被評為五好學生。每逢節假日,都回家幫父母做事,家里做飯,地里種菜,樣樣會干。2007年,大兒子考取襄樊工學院土木系,2011年畢業后被海南房地產公司聘用搞管理。小兒子同年考取黃石職業學院,現在校就讀。
嚴剛家兩個孩子讀書,從高中起,每年報名費、學習資料費、生活費、日常雜用費等共需4萬元以上。嚴剛靠種菜不僅供養出兩名大學生,還蓋起了1棟兩層的漂亮樓房。
由于種菜有方,成效顯著,嚴剛還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先后被推選為鄂州市華容區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周紅敏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的家庭被授予“勤勞致富示范戶”、“文明書香子弟之家”稱號。
(作者聯系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明堂后路8號 郵編:4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