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特蘭大的不眠夜
在這個嚴厲拷問NBA球員體力極限的縮水賽季,碰到“背靠背靠背”賽程本來就已是噩夢,如果再加上打幾個沒完沒了的加時賽,恐怕他們想死的心都有。
偏偏這一連串的厄運都讓老鷹隊碰上了。在擊敗籃網和奇才隊后,連續第三天作戰的老鷹遇到了極具韌性的爵士。沒人會料到這是個空氣流動都夾雜著球員汗液的特別夜晚,雙方打滿四個加時,19次戰平,比分交替領先14次,14名球員得分上雙,還有4人被罰下。最終,全場出戰55分鐘砍下37分的“鷹王”喬約翰遜,在終場前16.9秒中投得手,令老鷹領先四分。體力完全透支的爵士再也無力追趕,終于在這場耗時3小時16分的馬拉松大戰中敗下陣米,雖然爵士主將戈登海沃德說他不惜打十個加時賽也要拿到勝利,但要真是那樣,場上所有球員就都該直接抬到醫院了。
這場比賽所以經典,在于NBA已近15年沒有上演四加時大戰了。1997年11月14日太陽以140比139險勝開拓者、那段記憶已經顯得模糊。事實上,在NBA常規賽上總共也只有九場比賽打到四加時(此外,季后賽也有一場四加時)。其實,這并不是老鷹第一次打四加時比賽了。1982年2月19日,老麈以127比122擊敗了超音速,由此他們和羅切斯特皇家一道成為在四加時世界里僅有的保持全勝的球隊。同時,老鷹對爵士的這場勝利,也將兩隊的加時賽交手記錄改寫為3比1。
但四加時并非NBA加時賽耗費時間最長的,聯盟史上曾有過一次六加時和兩次五加時,但當時有份參與的六支球隊,除了雄鹿,超音速、安德森包裝工,錫拉丘茲民族、印第安納波利斯奧林匹亞和羅切斯特皇家隊如今都已在NBA灰飛煙滅。
永恒的經典
假設下面這幅場景:球賽落后兩分,你執行最后一擊,那你是選擇直接用三分絕殺對手,還是采取更穩妥的策略追平比分,并將比賽拖人“第一個”加時?如果是后者,那么好,恭喜你有份參演“加時賽肥皂劇”。但同時,你也可能成為加時賽經典的一份子。
不要以為多打幾個加時賽,得分就會更多,這未必成正比。像是在這場老鷹與爵士的拉鋸戰中,第一個加時雙方只各自得到兩分。但這還不是加時賽得分最少的,1997年1月13日,掘金對陣夏洛特黃蜂,前者一分未得,后者只得2分,創造了NBA單個加時賽的最低得分紀錄。而在NBA史上,打雙加時的勝方最高分居然是驚人的161分,那是2006年12月7日,太陽隊做客新澤西拿到的分數。與其相比,四加時和五加時的單場最高(156分,1984年,公牛;155分,1989年,雄鹿)都顯得底氣不足。至于那場空前絕后的六加時,雙方得分都沒有過80分,不提也罷。更何況,我們知道NBA的單場歷史最高分,是在一場三加時的比賽中締造的。
1983年12月13日,186比184,總分370,活塞對掘金。
當提起這些玄虛的數字時,你可能難以置信,但它的確真實地發生過。為了紀念那個經典的夜晚,NBA提供了被翻錄幾百萬次的錄像帶,官方比分簿的照片就像張伯倫手中那張寫著100分的白紙一樣流傳后世,《紐約時報》的“體育史上的今天”系列欄目,每逢12月13日,都會不厭其煩地做各種懷舊文章。
那場比賽制造了一籮筐的各種紀錄。范德維奇拿到了全場最高的51分,另外,阿列克斯·英格利什(47)、伊塞亞托馬斯(47)、約翰·朗(41)的得分都超過40,兩隊共計251投142中,有117次罰球,93次助攻和113個籃板。第一節結束時,活塞隊以38比34領先,半場雙方戰成74平。前三節掘金以113比108領先,這已是整場的最大分差。當伊塞亞托馬斯在比賽結束前將比爾蘭比爾錯失的罰球補進,在常規時間里打成145平時,沒人意識到這只是一個傳奇時刻的開始。
“沒有哪方可以擺脫另一方。場上的比分整晚都上下交替,自始至終都是兩分四分的差距。”蘭比爾在回憶起當時緊張的氣氛時仍陶醉其中。雙方在場上彼此推動、激勵并契合著,他們仿佛共同參與到一段奇妙的旅行中,甚至害怕有人破壞這個卓越的境界,連每名球員投籃的動作都顯得非常緩慢。那場比賽的奇妙之處還在于,盡管打出如此高的比分,實際雙方總共只投了四個三分球,活塞和掘金各進了一個。在那個年代,人們總是認為,一個18英尺的空位跳投,要比三分球更靠譜。而且,所有人都堅持認為當時比賽雙方都打出了堅韌巧妙的防守,但那是一場你無論如何都不能阻止射手們瘋狂的比賽。
打平、打平、還打平……作為親歷者,范德維奇記得在加時賽中,雙方其實都有很多失誤。“大家都已精疲力竭。”范德維奇說,“如果不是比賽雙方投失了很多簡單球,比分可能還會更高。”其實,范德維奇可能忘掉了一點,如果戰局果真如那樣發展,可能比賽在第一個加時后就分出勝負了。但在不知不覺間,活塞和掘金隊已讓前人的得分記錄作古——1982年3月6日,馬刺在一場三加時比賽中以171比166擊敗雄鹿。范德維奇清晰地記得自己似乎進入另一維空間中,那是一種“浮在半空”的玄妙境界,你會突然從潛意識中支持對手,這樣會鼓勵自己和隊友打出更好的狀態。“起初,你只是像往常一樣比賽。”范德維奇說,“但是從某個時候起,你就能感覺到那種狀態真的來了。那種境界并不意味著你將做什么,或者誰會贏,但從那時起比賽就真正開始感染甚至控制著你了。”
在這樣充滿魔法的比賽中,球員難免有突如其來的想法。因為又累又餓,活塞隊的特里普卡開始希望比賽盡快結束。“這場比賽就像一段永遠也走不完的路。我在一次暫停時看了看時鐘,已經很晚了,我懷疑我們在比賽結束后還能不能找到地方吃晚飯。我想我們可以從餐館的玻璃窗戶給他們看我們的比分記錄牌,也許那樣店主就會開門了。”事實上,最終獲勝的特里普卡沖澡時非常愜意。盡管當時有很多人認為那個瘋狂的夜晚遲早會被后輩復制,但特里普卡連這點安慰也不愿給。“我想那是永遠不會被打破的紀錄,至少在有生之年,我是不會看到那一幕了。”以致在多年后,每當有記者打電話給特里普卡,希望他重溫那一刻時,特里普卡總是會笑著反問:“這事還有完沒完啊?”
多年后,那場比賽仍然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因為它可以把我們帶進一個非常純凈令人陶醉的空間,這就是加時賽的經典魅力。
多加時風暴
如果不曾打過加時賽,就很難說你曾是一名NBA球員。在NBA常規賽史上,共打了2864場加時賽。無人能夠幸免(哪怕你是作為飲水機守護神在場邊觀戰也應算數),1947-48和1965-66賽季各自只有七次加時,但在NBA僅打了一個賽季的內特西奇,還是“有幸”參與了普羅維登斯蒸汽機與費城勇士隊的那場加時賽(1947年12月9日,74比78)。而2006-07賽季所以被人銘記,不但因為那是馬刺隊最后一次封冠,還在于那一季N8A足足打了88場加時賽,為歷屆最多。
單加時很常見,但再往下打就需要很多偶然因素來配合,因此雙加時、三加時也逐漸變得稀有。在NBA史上,雙加時共出現360坎,三加時則僅有56場。比較而言,雙加時的覆蓋面更廣,只有四個賽季沒有出現這種盛舉。但作為彌補,1954-55賽季出現了一次三加時,1973-74賽季則把雙加時的舞臺搬到了季后賽上。而在三加時世界里,共30個賽季出現了空白。更確切地說,從2006年12月29日山貓隊以133比124擊敗湖人隊之后,聯盟再也沒有出現了一次三加時。
其實多加時賽就像是一條隱蔽的曲線,可以反映出這么多年來聯盟攻擊火力的跌宕。在聯盟建立初期,打到至少雙加時,出現雙方得分均未過百的窘況,簡直是家常便飯。1950-51賽季,在八場雙加時中有七場的得分都只有兩位數;第二年,五場雙加時更是全線淪落。但1975年11月8日的一場雙加時比賽堪稱里程碑。當時雄鹿隊得99分,華盛頓子彈僅拿到95分。在那之后,聯盟球隊的加時得分功效得到成倍放大,直到19年后,才由騎士和籃網聯手續寫這一尷尬紀錄。事實上,在NBA多加時歷史上,雙方得分均未過百的情況共出現了43次。其中,雙加時的負方最低分紀錄有兩個版本——在現役球隊中,步行者在1998年面對小牛隊拿到了82分;如果算上那些消亡的球隊,羅切斯特皇家曾兩次拿到65分,輸給的對手分別是印第安納波利斯奧林匹亞和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
實際上,多加時賽是考驗一支球隊是否有韌度的最佳標尺。為什么太陽隊在極盛時也難以奪冠?因為自1984年之后,太陽隊已在三加時比賽中吃到五連敗。同理,魔術隊在他們所參加的九場雙加時比賽中只取得2勝7負,是NBA現役球隊中勝率最差的。也許因為歷史的久遠,尼克斯和凱爾特人隊在雙加時、三加時中的戰績最好,分別拿到29勝和25勝,但這和建隊時間較短的熱火一樣(13勝),都說明不了什么實質問題。倒是有一個證據可以說明雷霆隊為什么今年的奪冠熱門——自從離開西雅圖后,他們還從未在超過單加時的比賽中輸過球(5勝0負)。
能在多加時賽中勝出當然值得慶賀,但在季后賽中,如果加時賽打多了,體力過分被透支,反而不是好事。2006年,NBA季后賽破天荒地出現了十次加時,其中小牛隊打三場全部勝出,但最終他們倒在了熱火腳下。但沒有加時賽的元素摻雜其中,季后賽的激烈意義又會顯得不完整。上賽季小牛隊歷史性奪冠,衛冕之路所以被人看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加時賽的淬火。想想看,1961-62賽季總決賽打到“搶七”,恰逢加時大戰,還有什么能比這更具有史詩色彩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