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crossing,在中國稱為國際明信片交流。在Postcrossing的交換平臺上,參與者只要寄出一張明信片,就可以收到至少一張來自其他國家參與者的明信片,說不定來自世界的哪個角落。Postcrossing最早創建于2005年,截止到今天,已經匯聚了201個國家和地區的287,059 名成員,我們所能想到的國家名字,幾乎都包含其中了,據統計,有10,091,118張賀卡由參與者寄送到其他參與者手中,并且,這個數字還在飛速增長。
明信片帶著故事漂洋過海
電影《藍莓之夜》中,諾拉·瓊斯帶著傷感離開了紐約,踏上了橫跨美國的旅程,她每到一個地方就給裘德·洛寄一張明信片。一張張輕薄美麗的卡片,承載起了巨大的力量,也從而維系了一段看似不經意的感情。
明信片在傳遞訊息的同時又帶著讓人欣賞的設計藝術,國外甚至有明信片學的學科,明信片一直沒有辦法被E-Card取代,因為投遞明信片帶有著一份寄望,而收到一張明信片則需要有殷切盼望的時間,這是貼近人們神經末梢的溫暖觸覺。
來自葡萄牙的小伙子保羅·麥哲倫特別喜歡收集明信片,酷愛旅行的他每到一地,都會收集帶有當地特色的明信片,然后在上面書寫上自己的旅行感受,在當地寄往自己在葡萄牙的住址。沒幾年,他就擁有了來自從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寄出的五百多張明信片。
2005年,保羅·麥哲倫聽說了圖書漂流活動,也就是前面一個人看完后就再傳遞給下一個人,讓一本書進行漂流。保羅感到新奇的同時,不禁想:圖書可以漂流到任何一個陌生人的手中,那為什么不讓明信片也漂流一下呢?于是,2005年的7月,保羅發起創辦了Postcrossing,而且設定了游戲規則:參與者寄出一張明信片后,就可以收到至少一張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明信片。
很快,這個平臺就吸引了許多酷愛收集明信片的會員。每個會員注冊之后,就可以隨機抽取五個郵寄地址的收取人,這五個收取人可能來自美國,也可能來自芬蘭,還可能來自冰島,當然,也可能是南極洲的一名科考人員……
就這樣,一張一張明信片,帶著心情和故事漂洋過海去往世界的一個又一個角落。
明信片去了主人去不到的地方
2011年的圣誕節,來自馬來西亞的卡瑪成為了Postcrossing的一員。注冊之后,卡瑪收到了系統提供的第一份她應該寄出的地址(必須有寄出才會有收到),對方是個芬蘭的女郵差,看她的簡介知道她喜歡收到有關寄件者當地的城市明信片還有帶有小寵物的卡片。馬來西亞距離芬蘭,地圖上顯示有12711公里的距離,可是只要小小一張明信片就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卡瑪覺得自己的生活似乎因為Postcrossing而變得充滿了奇趣。
等待那來自異國的明信片,同樣充滿著奇趣,因為卡瑪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到來,它來自哪里,是一個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寄來的,這樣的等待和少年里等待來信時的那種心情重疊起來,倍覺溫馨。一個月后,卡瑪收到了第一張來自異地的明信片,那是來自荷蘭的Creathy的卡片,卡片正面是漂亮的郁金香,背面是Creathy寫的漂亮的英文,說她有一條可愛的小狗每天早上都會把她從睡夢中叫醒。
慢慢地,隨著寄出的明信片陸陸續續抵達目的地,卡瑪也一張張地收到別人寄來的明信片,她印象最深的是來自英國的Bruce的卡片,他親自制作了一張卡片,小貨車在森林里穿行,冒著突突的黑煙,在卡片的背面,他寫道他很喜歡馬來西亞的榴蓮,也喜歡來自馬來西亞的打星楊紫瓊。
卡瑪和他原本并不認識,但是因為一張小小的明信片,讓彼此的生活有了交集。卡瑪知道,也許他們此生都不會見面,但是在她的生活里,她曾經因為收到他的明信片而開心地展露笑容;而她寄出的明信片,到了她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也許卡瑪此生都不會去那個地方,但是擁有她的筆跡的明信片卻到了那兒并且被它的新主人珍藏著,這讓卡瑪覺得充滿了奇趣。
如今,除了明信片交換,Postcrossing還擴充了“線下”的功能,使得世界上好多城市的玩家舉辦起了同城玩家見面會,其中有一對用戶就是通過明星片交流而相識相愛,如今在芬蘭生活的他們已經結為了夫妻,他們把這,稱為明信片交流帶來的緣分。
TIPS:
Postcrossing平臺簡單易操作,登陸http://www.postcrossing.com后可以選擇中文版。
1.免費注冊——填寫基本資料,激活郵箱。要注意的是,填寫地址要用英文,并且要按照國際信件標準填寫,由小到大——室、門牌號、弄、路、區/縣、城市、省份、國家以及郵政編碼。
2.抽取另外一個用戶的地址,你必須寄一張明信片給他。你會收到該接收人的地址和一個明信片號(比如:CN-345)。這唯一的明信片號證實你的明信片是系統內的。
3.必須把系統提供給的明信片號清楚地寫在明信片上郵寄,以便收信人在明信片網站上登記你寄出的明信片,這樣下一個要寄明信片的人就可以得到你的地址給你發明信片了。
4.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寄出5張明信片,每登記一張收到的明信片,就可以再要一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