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么生長,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飄,甘露怎么凝結。”喜歡楊麗萍的這段話,在心中默念時配上朗讀音,更有空靈一般不食人間煙火的氣韻。楊麗萍能讓54歲的年齡在她身上變成了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字而只留風華,那我們呢?記得有人說過,不用擔心時間會怎么對待我們,它是絕對公平的,只用考慮自己該怎么對待時間。的確,歲月不會偏心地在某個人身上靜止停留,就算做不到那般的優雅驚艷,何不用擔心年華老去的精力用心地做個禮物,送給自己,留給時間。
去年到英國拍攝《親密敵人》的外景,當時我們是首個申請到進入大英博物館拍戲的中國攝制組,當然費用也相當昂貴,是以每小時來計算的,可歐洲人悠閑式的工作效率和態度一時讓我處處“起急”,語言溝通起來又沒有那么通暢,急得厲害了我也只能背著人抹兩把眼淚,然后繼續以“女超”的姿態招呼團隊抓緊拍攝,雖然腦袋里都是“再也不拍電影了,再也不來英國了”之類的退堂氣話。
其實心里是明白的,如果只是度假的話,英國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在完成了超負荷的工作后,我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把之前的緊張和浮躁都沉淀下來,主要方式就是“無所事事”——在陽光很好的午后,蜷在椅子里曬太陽,一下午可以什么都不干,把思緒放空,泡一壺花茶翻幾本雜志,把所有的節奏都放慢,讓周圍的空氣里都充滿著假日的味道……享受生活其實很簡單,只要把它的節奏調成和工作相反的頻率。
也許時間很難改變一個人的個性,但我相信時間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可能我還和十年前一樣執拗好強,但因果之間已然大相近庭。
我導演的作品風格從文藝片到商業片的轉變,也是我情感狀態的追求從深沉悲傷轉向幸福快樂的過程。我喜歡上了以前被自己認為是膚淺的大團圓結局,因為我發現讓自己和觀眾都獲得溫暖的幸福感原來就那么簡單,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但能幸福一會兒是一會兒也無妨。
奶奶的過世更讓我認識到這一點,人生中的悲傷不用你去找,它會一樣不少地等著你去承受;而幸福卻需要創造和尋找,我想要繼續做一個尋找幸福的人,然后把它創造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要拍讓觀眾溫暖、幸福的電影。
盛年,是醇厚的味道、高亢的音調,然人生一世只白馬過隙,如果楊麗萍是為了旁觀生命,我是為了尋找幸福,那么您的答案呢?
(徐靜蕾:70后,知名女演員、導演,素有影視圈才女之稱,2007年開設網絡電子雜志《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