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一命題,想必是各位一直以來密友交心會談中的重要環節,那就是互相詢問,你想要和啥樣的男人結婚呢?還記得自己曾經的回答嗎?以及,再補問一句,這樣的男人在你有生之年出現過嗎?
這就是人類婚姻市場中的“理想型”問題。所謂“理想”一直是指引人類前進的重要基本推動力,而在婚配中“理想型”起到的作用也不遑多讓,它讓造物主賦予我們的繁衍生殖之責任瞬間變得不那么赤裸裸,而具有了崇高的目標感。青少年時代的美夢多與此有關,成年后屢敗屢戰的大有案例存在,甚至有人“花叢中過,片葉不沾”,也可以解釋為,某某是個有追求的人,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型”。
可見,人要說服自己去完成上天的使命,多么不容易。近年來有些學者甚至指出,動物也一樣,它們也不是沒有選擇性地找對象交配的,在一些和我們親緣關系或遠或近的動物身上都觀察到了對特定對象鍥而不舍的追逐精神。
而事實上,世界上所有問題的核心,無非都是如何定義。盡管我們拿“理想型”說事已經很多年,世俗稱謂可以代之以“夢中情人”,可這“夢中情人”到底是個啥玩意兒,它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它怎樣考量,普通人大概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還是只能交給一直在苦苦摸索的心理學家,感謝他們,遵循著蘇格拉底的古訓帶領我們在荒蠻中披荊斬棘:人啊,認識你自己。
1999年的一個心理學研究,將“理想型”描述為三大主要分類特征的概念事物,涵蓋“溫暖-信任”、“活力-吸引力”、“地位-資源”等方面的要求。這三大類特征看似稀松平常,卻是定下了大方向,然后通過更為具體的指標來測量的。在這個基礎上,這種評定就有了發展的可行性,比如今年有個來自紐約州立大學心理系的報告是關注理想化的擇偶能否阻止婚姻滿意度下降的,他們使用了一張人際關系質量量表標定了志愿者對自己、對伴侶以及對理想伴侶的描述,這張人際關系質量量表中既包括一些積極的品質,如友善和親切、自信、合群、外向、智力、詼諧幽默、耐心、善解人意、熱情、敏銳、寬容和接受,也包括一些消極的品質,如批評批判、懶惰、粗心、控制和主導、喜怒無常、疏遠、抱怨、不成熟等——越來越細化。
據我的搜集分析,在“理想配偶”、“理想伴侶”課題上,做出了非常出色工作的是得克薩斯大學AM分校心理系的Paul Eastwick團隊。他們最新的課題討論是對理想型的偏好能否預示某些人離不離婚,其結論是彼此越視對方為理想型,婚姻穩固度會越高。顯然,結論無情地打擊了那些認為王子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之后就沒有故事可以講的人。但在我看來,這幫家伙做的事情最出色一點在于:他們是如何匹配理想型的。
此前的研究,都是讓參與者對理想型和現實伴侶分別進行品質特征的打分,然后累計起來比較,分值越接近說明你找到的人越接近理想型。有趣的是,Eastwick分析發現,這種累計總分的分值匹配對婚姻的穩固無甚影響,現實中和高富帥(總分較高)結婚的,快活長久者未必多。而這個研究中將各項特征獨立出來,分值坐標連成一條曲線,然后比較理想型和現實伴侶的兩條曲線的吻合程度,越接近則越匹配。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理想型不是一個大而統一的綜合對象,而必須細致到每個細節,非但一俊遮不了百丑,可能百俊都遮不了一丑。有人會因為容忍不了對方吃飯使筷子的姿勢而離婚,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