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這是一個對大多數品牌都具備絕對吸引力的群體。他們處于生活和事業的上升期,熱衷于消費,更有著直線攀升的消費力,是品牌現在或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包括80后以及已經登場的90后。這是在數字世界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如何發掘他們的興奮點,巧妙地打開對話通路,每個品牌都在探索。
一場關于青年人營銷的“青年觀營銷”峰會在上海舉行,在會上,麥當勞中國市場市場部副總裁須聰(Christine Xu)分享了麥當勞如今的“Empower”理念,TBWA全球首席市場營銷官Laurie Coots則分享了TBWA近期一項名為《Social Activism 2.0》的報告。對于須聰來說,青年人的關鍵詞是“折騰”,他們的狀態是“糾結”,即陷入理想和實際行為的落差困境中;Laurie Coots則發現,青年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在這方面對企業的期待,是企業應該關注的重要洞察。
她們在一點上達成一致:品牌需要關注青年人的理想和熱愛,做他們實現自我理念的背后推手。
做青年行動的“催化劑”
麥當勞中國市場部副總裁須聰
以往我們為新品推出宣傳廣告片,新品一定是廣告片的絕對主角,但是今年夏天我們推出了黑白通吃堡時,這一模式首次被打破,我們考慮很久的問題是:在一個新品廣告片中,是否可以只講一點點食物?不以食物為主角的廣告片是否能夠帶來商業回報?最后促使我們下決心的是,我們意識到年輕人的溝通方式真的不一樣。
對于年輕人來說,我們的一個最重要的洞察是“折騰”,用英文來講就是“Youth is aboutaction”,即要把自己的思想、想法,不斷體現到行動中,這是他們的愿望,但是他們同時很喜歡一個詞——“糾結”,很多人都講他們非常“糾結”,這一現狀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想法和行動之間的差距。
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很想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教育、家庭以及社會會給他們帶來很多壓力,他們邁出第一步往往很困難,因此,從思想如何跨到行動,這對年輕人來說,是件非常“糾結”的事情。
我們認為品牌和青年結合的最高境界,就是怎么以品牌的力量去幫到他們,即“Empower”。最終我們的想法是,通過搭建舞臺,把青年人推動起來,品牌扮演“催化劑”來幫助年輕人行動起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基于這個思路,我們在2012年上海大學生廣告節期間,就在各大校園舉辦了以“追夢行動”為主題的高校麥當勞青年影響力論壇,邀請年輕人中的“追夢者”、輿論領袖分享他們的故事,給青年人以激勵和指導。
同樣的思路也運用在我們的內部營銷中。麥當勞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年輕人,如何激發他們的活力?在麥當勞內部,我們有一個類似“中國好聲音”的“麥當勞之聲”比賽,員工之間通過層層的比賽選拔,最終可以到芝加哥總部參加決賽,評委都是業內知名的專業音樂人士,優勝者會得到音樂公司簽約的機會;今年奧運期間,我們還在中國地區選拔了十位員工去倫敦奧運村內為運動員服務,這些員工都是非常普通的年輕人,我們拍了一系列的視頻,來展示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做到了屬于自己的影響力,給身邊的人帶來了改變和快樂。總而言之,我們的青年對話策略,就是通過麥當勞的資源,為他們搭建舞臺,幫助他們做出行動,展示自我。
“社會運動”的新預示
TBWA全球首席市場營銷官Laurie Coots
新一代年輕人常常給人以“自我”的印象,但是我們近期的調查發現,他們對社會議題有著非常強烈的關心,只是跟上一代人動輒游行抗議的表達方式不同,他們的關注方式還可以是表達關注、分享信息,甚至在Facebook上按一個“like”按鈕,技術讓他們對諸如公共教育、貧窮、健康等社會議題的關注方式更為多元化。
我們通過對包括美國、墨西哥、巴西、英國、西班牙、南非、中國、印度、菲律賓等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2300名樣本年輕人(19-29歲)做調查發現,這些年輕人的社會行為可以分為三類:“Inactives(消極分子)”、“Slacktivists(懶人分子)”以及“Activists(積極分子)”,其中“消極分子”是處于觀望狀態的看客;“懶人分子”是指沉溺于研究某個問題,并與好友分享信息的群體;“積極分子”會積極參與籌款、集會或游行活動,并為之積極投入時間或金錢。研究顯示這群年輕人有33%為“消極分子”,11%為“懶人分子”,56%為“積極分子”。可以說,年輕人對社會議題的高關注度并不令人驚奇,這種關注對他們來說甚至是一種“社會資本”,當他們和朋友們談論自己所加入的社會運動時,一方面是有意義的談資,另一方面也在告訴朋友們自己并不是“自我中心主義”的。研究同時發現,這些年輕人對企業在社會議題中扮演的角色也懷有很高的期待:67%的年輕人認為企業有義務幫助解決社會問題,而在中國這個比例高達75%;79%的中國年輕人希望加入支持自己關心話題的企業,成為其中一員,82%更會掏錢購買為自己關心話題出力的企業的產品。
基于這種洞察,議題營銷(C a u s eMarketing)是企業和年輕人對話時可以考慮的方式,通過議題營銷,來搭建自己和年輕人對話的平臺,幫助年輕人參與社會議題、并推動社會議題的解決,來拉近企業和消費者間的距離,對現在企業從事議題營銷我們有幾點建議:
了解哪些東西激發了年輕人參與議題活動。根據我們的調查,年輕人參與社會議題行動的前幾位理由是:覺得自己能夠幫得上忙;知道自身力量的加入能夠產生影響;積極尋求參與感;接觸到了激發他們參與的宣傳信息;活動有趣且能讓自己接觸到更多朋友。
成為那些激勵他們去行動的信息源。讓自己議題營銷的信息出現在消費者可以接觸到的地方,讓事件進入他們的日常談話中。
充分利用你的資源。75%的年輕人認為企業有幫助解決社會議題的資源,而有60%的則認為公司有能幫上忙的知識儲備。
告訴他們,他們參與到你的項目中可以產生影響。64%的年輕人表示,只要他們相信自己的加入能夠產生影響,就會加入到一個營銷者的項目中。
克服障礙。年輕人不想加入的三個主要原因是:時間限制;懷疑自己加入是否會產生任何影響;缺乏加入的機會。因此企業做議題營銷需要考慮到人們參與的便捷性,降低三種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