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科考任重道遠,雪龍獨力難支
長期以來,我國極地科考一直是單船作業,正在執行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已運行20多年,可謂不堪重負,破冰能力不足、科考能力不強等制約了我國極地考察的深入進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國家新建了一批性能先進的極地考察破冰船,極地考察能力大大增強。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新建極地考察破冰船顯得尤為迫切。
立體探測雙向破冰,新船綠色起航
新建極地考察破冰船在破冰能力、科研能力、綠色環保等方面都將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新船的破冰能力在雪龍號的基礎上得到改良。雪龍號主要利用船頭的冰刀、堅固的船頭以及強大的馬力等來克服冰阻、將冰壓碎,而新建破冰船在此基礎上會采用一種“雙向破冰”,即船頭和船尾皆可破冰的方式,大大提高效率。比如,雪龍號碰到較厚冰區、特別是碎冰區的時候,有時船體重量不足以產生破冰效果,掉個頭可能就要用上一天時間,如果船尾被“卡”在冰上,則只能等冰融化了再走;而新船船尾在遇到10米甚至15米高的冰脊、冰壩時,也可以利用船尾后面的螺旋槳把冰壩掏空,船舶的機動能力顯著提高。
同時,新建破冰船的海基數據系統集成和信息傳輸能力也大大提高。可以用“立體性”來形容新船的科考能力,從航區高空3000米到海底,所經過的每一個航段和作業區,新船都能實時地收集、處理和傳輸科學家所需要的高質量基礎數據。
新船是一艘名副其實的“綠色”破冰船,它按照當前最高的環保標準設計,動力系統采用電力驅動方式,柴油發電機達到同類船舶中最高排放標準,在特定區域發電時則采用天然氣驅動發電機。同時,為了不給極地環境造成任何污染,所有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將在船上得到處理和封存,最后帶回母港進行無害化處理。
雙船共舞寫夢極地,三大平臺鼎立
新船先進的性能、良好的裝備有助于我國順利搭建起極地科考三大平臺,即極地海洋基礎研究綜合調查觀測平臺、極地海底科學調查研究的工作平臺和極地海洋生物儲量調查的基本平臺,完全適應我國在近10年到20年內的極地科考需要。
作為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新船投入使用后將改變雪龍號“一船獨舞”的局面,組成極地破冰船編隊。具體來說,新船將以科考為主,配備國際先進的調查設備,裝備船載直升機,能滿足無限航區和南北兩極海域要求,而雪龍號以后勤保障支撐為主,同時輔以一些綜合性、基礎性的考察任務。兩條船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將顯著拓展我國在南北極考察區、特別在南北極大洋區考察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