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靖遠人特指上世紀30年代末躲避日本飛機轟炸為“跑飛機”。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2月12日,農歷己卯年臘月廿四。
這天“后晌黑”(下午),靖遠縣城陽光明媚,縣城南關“跑買賣”(做生意)的李文公家的“四合頭院”(四合院)中洋溢著春節前的喜慶祥和的氣氛,已開始炸過年吃的油餅兒和馓子了。恰好家中的好“胡油”(胡麻油)不夠了,李文公就打發伙計去街上“各家”(自己)的雜貨鋪子來(中)取“胡油”。伙計去取油時,李文公一家正圍坐在廚房的灶火鍋頭旁,耐心守候著大鐵鍋中“咕嘟嘟”滾著的胡油中逐漸由白色變成“黃叢叢兒”(金黃)的油餅兒和馓子出鍋的那一刻。
與此同時,李文公16歲的妹妹“愛(nai)兒”和18歲的我媽正在李文公家院子中“餌”(扔)沙包兒、翻“羊骨朵兒”。
“愛兒”連(和)我媽正耍得紅火時,一陣巨大的轟鳴聲溘然從天而降。正“勾著頭”(埋頭)一絲不茍地翻“羊骨朵兒”的“愛兒”驚得趕緊抬起頭朝天上瞅(cou),她這一瞅,竟“超乎乎”(傻乎乎)地咧開大嘴一邊笑著扽我媽的衣裳襟襟子,一邊高聲對我媽道:“夏兒姐,快看,天上飛下(ha)來了一群白鵓(pu)鴿(guo)兒!”我媽應聲一瞅,就看見了俯沖下來的日本飛機,驚出一身冷汗,她一把扽起“愛兒”,慌不擇路的她倆“栽騰八腦”(跌跌撞撞)地就近鉆進了“雞窯窩子”(雞棚)。一聲巨響,李家大院隨即就被騰起的土霧彌漫了。嚇(ha)得魂飛魄散的“愛兒”觳觫著把頭緊緊埋在我媽懷中“哭聲拉下(ha)”(欷歔著)對我媽說:“‘天的個老兒家’(天老爺)!夏兒姐,我剛(jiang)還看著天上飛了一群白鵓鴿,咋‘一個眼(nian)面化’(一轉眼)就雷聲連天、天搖地動、昏天黑地的了?”
等滿頭雞毛、渾身雞屎的我媽和“愛兒”從“雞窯窩子”爬出來時,煙霧逐漸散去,李文公家坐北朝南的三間大上房“一趟”炸塌了,李文公正爬在還冒著黑煙的廢墟上嚎啕大哭!
所幸,伙計那天有意“煞(sa)懶”(偷懶),到鋪子后并不著急取油,跟鋪子來的伙計“閑諞”(閑聊),才慢慢騰騰地提著油桶子往回走。他這一“煞懶”,救了李文公一家十幾口人的性命!要是他按時提著油回家,全家人早早兒吃了頭一鍋炸出的油餅兒、馓子后回到上房,正好趕上日本飛機投下的炸彈,豈不是釀成慘禍!
李文公家被炸后不久,我爸的同學高志仁被炸死在“海源通”鋪子門前。
那天午飯后,我爸正在家中給親朋家畫窗花兒,高志仁到“屋來”(家里)找我爸去師范校園打籃球。我爸正要偷偷兒“連”(和)高志仁出門,被我大奶一把扽住了衣裳后襟子。
高志仁望一眼氣呼呼的我大奶,悻悻而去。他剛剛走到師范附近的“海源通”鋪子前,日本飛機就來“餌”炸彈了。不偏不斜,一個炸彈“剛(jiang)好”(正好)“餌”到 “海源通”旁的一個石碾子上,這一下“勁大了”(嚴重了),“殼(kuo)殼子”(外殼)鋼制的炸彈和石碾子硬(ning)碰硬,威力陡增,炸毀 “海源通”不算,還當場還炸死了高志仁。他的一條腿被炸飛到對面一戶人家的房頂上,那個石碾子竟被炸出十幾丈遠!
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八年(1939)2月12日,日軍飛機9架轟炸靖遠縣城,投彈44枚,被炸地點在靖遠簡易師范周圍,炸毀校舍18間,炸塌民房3間,死亡2人,傷5人。
如今的人們往往會有疑問:偌大個靖遠城,9架日機投彈44枚,為何僅死了2人、炸傷5人?
日機轟炸靖遠城傷亡人數少,有三個主要原因:其一,當年,靖遠縣城人口密度稀疏;其二,縣城周邊有賴以躲避日機轟炸的天然屏障;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靖遠縣早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就成立了“甘肅防空第十四隊”,可隨時通過無線電臺傳遞日機轟炸的消息并及時拉響設在位于城南的烏蘭山哨所的防空警報。
當日機自山西運城機場起飛,烏蘭山哨所的警報就拉響了。日機沿西蘭公路飛向蘭州、靖遠時,烏蘭山哨所的警報已響過三遍。老百姓從第一遍警報拉響時,就扶老攜幼,帶著“吃貨”(食品),跑到烏蘭山上的火神洞或吳家灣村口懸崖(ai)上的“石拉排子”來躲避轟炸。“石拉排子”本來是數十年前黃河河道流經吳家灣現在的村口時,當地的百姓為防匪患開鑿的。一旦匪患發生,村人紛紛乘坐“排子”(羊皮筏子),讓“排子”“拉”(載)著渡到河邊懸崖下,攀援而上,鉆進“石拉排子”,躲避殺人越貨的土匪,靖遠人叫“跑土匪”。日機開始不斷轟炸靖遠后,自然就成了“跑飛機”。日機空襲靖遠后的60多年中,民間和官方對日機空襲靖遠的定論幾乎都是持“誤炸說”。靖遠的地理環境“連”(和)蘭州很相似:都是建在川道上的城池,南北兩山對峙,黃河流經城北。由于靖遠“連”蘭州有驚人相似的地理環境,才招致日機空襲蘭州時誤以為靖遠就是蘭州、轟炸了靖遠。民國時靖遠著名詞人賈維漢在記述日機轟炸靖遠的詞《望海潮》的序中寫道:“己卯冬敵機誤襲靖遠,故填詞以告國人。”顯然,賈先生也持“誤炸說”。
2004年,甘肅省檔案館從民間征集到侵華日軍印制的一批中國西北地區的地圖,其中包括靖遠縣地圖。日軍繪制的靖遠縣地圖為十萬分之一的比例,地圖外沿左上角標有“昭和十四年制版(中華民國十二年調查),(昭和)十四年十月發行”,左下角標注“陸地測量部參謀本部”,外沿右上角標有“軍事秘密”字樣。很顯然,這是日軍根據民國十二年(1923)收集來的測量情報為侵略目的印制的,說明日軍早就覬覦過靖遠。
由此可見,日軍轟炸靖遠,早有預謀,而非誤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