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滔滔,青峰巍巍。黃河就這樣流淌千年,青峰就這樣悵望千年,而千年似乎又只是一個瞬間。
1200多年前,在大河之畔、青峰之下的金城關,販夫走卒、驛吏僧侶在這里穿梭奔行,行色匆匆,因為這里是通往甘、涼與西域的必經之路。
與這些行色匆匆的行人迥然不同的是一位身穿長衫、頭戴幞頭者,他似乎并不急于趕路,而是手反剪在背后,踱步于黃河岸邊,不時仰觀青峰或是俯看黃河。金城關倚山傍河,憑天然之險雄踞于此,青磚條石的壘砌使其堅固異常,觀之巍峨高聳,氣勢宏偉。
這位行者就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而此時正是唐天寶八年(749),他赴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掌書記而路過此地。就在這黃河岸邊,岑參看到不遠處有一個旗幌在微風中搖曳,上面寫著大大的“酒”字,岑參不覺心中大喜,加快腳步前往。這家酒肆臨河而建,是頗具蘭州建筑特色的懸樓,半邊建于岸上,半邊矗立于河中。岑參在一個臨窗的桌前坐下,憑窗臨風,黃河泛著粼粼波光緩緩東去,而此時岑參的心卻逆流而上,在這雄關漫道之下,前途未卜的惆悵使他對戈壁大漠充滿了種種遐想。
盡管前途未卜,加之路途迢迢,坎坷難行,但是他的心中依然充滿了對西域的向往。此前他路過陜西隴縣時,正好遇到了兩個月前自安西都護府出發,因升遷行經這里,東去京城赴任的宇文判官。于是,他寫下了《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詩,其中兩句寫出了他當時的心情:“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對于萬里之遙的塞外,艱難困苦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為了“王事”,他決不會因兒女情長、卿卿我我而羈絆前行的腳步。也許,寫下這首詩,既能表明他的態度,同時又寄希望于宇文判官能將他的一片忠心帶回京城。
雖然這首詩作表現了他慷慨赴難的大無畏精神,可是隨著對家鄉、故園的漸行漸遠,想家的心情似乎也越來越迫切,行程與想家的程度仿佛成為正比。當他走到今隴西縣西南,當時稱為“渭州”的地方時,寫下了《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弊掷镄虚g折射出他的思家情緒。在這異地他鄉,望著東去的渭河水,這種思家的情緒如絲如縷,甚至使他又留戀起已走過的秦川。
就這樣,岑參一路上在既想家又前行的矛盾心理中來到了蘭州,來到了金城關下。在酒的作用下,他的心情稍稍平復。此時天色已近暮色,他在微醺的狀態下登上了金城關旁的臨河驛樓,他準備夜宿于此??删驮谶@時,他看到了巍峨的金城關矗立在暮色之中,山下的驛道曲折蜿蜒伸遠方,這一切不由得使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詩:
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
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墻。
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
忽如江浦上,憶作捕魚郎。
這首詩就是被收入《全唐詩》中的《題金城臨河驛樓》。現在我們再讀這首詩,仿佛對蘭州遠去的一切,從心底里滋生出一種無限的追憶。透過這首詩,我們依稀可以看到當年的金城關雄姿,其中一個“盤”字簡直是神來之筆,寫出了山根下驛道的逶迤崎嶇。與之對仗的一個“浸”字則表明關隘就建于河邊,簡單的兩個字就寫出了金城關的險要位置。另外,詩人還告訴大家,庭院里的樹上還棲息著鸚鵡,啁啾的鳴叫聲讓人心情很是愉悅,一陣恰似麝香般的暗香浮來,原來是園中搖曳的花送來的馨香。聽著鳥鳴,嗅著花香,再望著眼前寬闊的河面,仿佛置身于故鄉的江河上,而自己就是一名“捕魚郎”,徒生了一些田園韻味。這一句也真正透出了作者的真實身份——具有浪漫主義的詩人。對于“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這句詩,筆者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竟然有人牽強附會地引經據典說什么唐代蘭州的確出產鸚鵡和麝香,讀來頗覺好笑。
岑參一路西行,寫下了許多詩歌,這些詩歌鑄就了他“邊塞詩人”的地位,但是,其中大部分詩作多寫離愁別緒,亦或是大漠戈壁的邊塞蒼涼,而似乎只有《題金城臨河驛樓》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難得的、少有的喜悅心情。同時,他的詩作仿佛也告訴人們,在疲于奔命時候,我們不妨稍作休息,給疲憊的心靈也找一處驛站以養精蓄銳,從而能夠以飽滿的熱情整裝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