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稱“七夕”,“夕”是夜晚的意思,古稱“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等。唐朝大詩人杜牧《七夕 》中說:“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生動地描寫了七夕夜晚觀看銀河系“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形。那么,“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奇異天象與中國的七夕文化究竟有什么關聯呢?
乞巧節的來歷
乞巧節來源于一段迷人的神話故事。 天上有一條白茫茫的帶子貫穿南北,這就是天河(天文學上叫銀河)。在天河的西邊有顆織女星,發出青色的光輝,它與其他四顆小星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仿佛是一個織布梭子。在天河的東邊有顆牛郎星,放射出橙黃色的光芒,它與其他兩顆星構成一副擔子,好像在用擔子擔著什么東西似的。 傳說,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她美麗而勤勞,善于織布。她用神奇的絲線織出了五顏六色的云霞。人間有一個放牛郎,勤勞而善良,父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孤苦無依,只有一頭老牛跟著他。那頭老牛是金牛星變化而成的。有一天,老牛告訴他,織女到銀河洗澡時,可把她的衣裳拿走,便可以得到她做妻子。牛郎聽了老牛的話,趁織女下河洗澡之際拿走了她的衣服,并向織女求婚。織女對這個魯莽卻又勇敢、勤勞的少年也產生了好感,于是答應了牛郎的要求。結婚后,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非常幸福美滿。王母娘娘知道他們結婚的事后非常惱怒,命令天神下凡把織女抓回來,要給她嚴厲的懲罰。牛郎悲痛萬分,挑著一雙兒女趕到天上尋找織女。當他快追上織女的時候,王母娘娘忙拔下頭上金簪一劃,前邊立即出現一條波滔洶涌的天河,將牛郎、織女隔到了河的兩邊。 織女被抓回天宮后仍不屈服,一定要和牛郎過日子。天長地久,王母娘娘也拗不過她,只得準許她在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由喜鵲搭橋與牛郎相會一次。 從此以后,人們傳說每逢七月七日,天空中很少見到喜鸛,因為它們都到天河搭橋去了。還有人說,這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葡萄架下或茶豆架下,還可以聽到牛郎和織女親密說話的聲音。
一年一度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雖然有些悲壯,卻又彌足珍貴,因此,近些年有人便把七夕節奉為中國的情人節,從而使七夕節又增加了些許浪漫氣氛。
南陽乞巧節習俗
織女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女工。她在天上織出了絢麗多彩、層層迭迭的云霞;在人間曾把絕妙超群的織錦技術傳授給婦女們。所以,每逢農歷七月七日,各地的婦女們趁她與牛郎團圓的時候祭祀她,向她“乞巧”,即乞求得到靈巧。
西漢時,民間對乞巧節相當重視。節日前夕,張燈結彩,搭起乞巧樓棚。宋代錢帷演的《戊申年七夕》詩中說的“欲聞天語猶嫌遠,更結三層乞巧樓”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景。節日里,婦女們“張錦繡,陳飲食,樹瓜果,焚香于庭”,把乞巧樓圍上綢緞,在樓上擺放糕點及時鮮瓜果,并在院子里燒香祭拜。
針是婦女縫紉時必備的工具,在七夕時,她們穿針乞巧,希望得到織女的巧妙技藝,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織布縫衣都能得心應手。因此,七夕晚上,婦女們用七根針和五彩絲線,望月穿針,誰能穿得快,誰乞得的巧就多。唐代詩人祖詠的《七夕》詩道: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南陽過去的七夕活動也與上述相似。年輕女子們出于對織女的崇敬,晚上把做好的針線活陳列到院子里,面向天河默禱,以向織女乞巧。還有的把針撒于院內地下,雙手尋摸,摸得到者,即謂織女已經賜巧。蜘蛛是織網的高手,過去婦女在七夕乞巧時,常捉一只蜘蛛,置于首飾盒中,蓋好蓋子。第二天一早打開,看盒里蜘蛛結網之疏密形狀,如果蛛網織得圓正且密就表示她乞得了巧,能做得一手好女紅。此外,傳說,織女不但是織綢的能手,而且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里就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所以,七夕時,人們還把新鮮瓜果、花生、瓜子、紅棗供在院中,一是為了祭祀牛郎、織女二星,二是為了品嘗聊天,但更重要的則是祝賀瓜果高產,乞求第二年瓜果再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