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張榮偉的新著《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概論》就要出版了,希望我能夠寫點文字。選擇我來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大概是我曾經是他的博士生導師,相對比較熟悉他的思想與文字吧!或者,因為這本書介紹的九大教育學派,也包括了“新教育實驗”,他希望我成為第一位讀者,聽聽我的意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懷著為自己的學生搖旗吶喊的快樂心情,斷斷續續讀完了書稿。認認真真讀完,我發現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于是,欣然寫下一些感想。
我曾多次去福建省廈門市,雖然很多地方移步換景,不乏精彩,但直到有一天登上鼓浪嶼的最高峰——日光巖,才真正看清廈門的地理位置和整體風貌。觀察任何事物,最重要的是明確立場,最難得的是找到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或“制高點”。同樣,要整體把握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也必須找到觀察中國基礎教育的“制高點”。“制高點”是決勝的關鍵。或許,這個“制高點”就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哲學。只有找到了這個“制高點”,只有從本體論(什么是改革)、價值論(為什么改革)、方法論(怎么改革)等不同維度確立可靠的改革觀,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才可能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獲得實質性進展。否則,“頂層設計”無從談起,必然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必然出現形式主義、盲目主義、功利主義等價值偏向。榮偉這本書的一個重要意義,是在構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哲學(觀)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2003 年至2006 年,榮偉在蘇州大學跟我讀教育哲學博士。那時,“新教育實驗”才剛剛啟動,榮偉經常隨我參加各種會議,聽我的各種講演,經常和我一起到中小學去與一線的校長、老師交流,了解實驗進展情況。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我的博士生,是必須做“新教育”研究的。榮偉也不例外。所以,他不僅在論文選題時把“新教育”的話語體系作為研究方向,而且協助我做了大量“新教育實驗”的事務性工作。親身參與實驗,為他研究實驗提供了切實的感受、生命在場的體驗,也為他日后研究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榮偉這本書的基本論題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已初見端倪。博士畢業以后,他回到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工作,為教育學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基礎教育改革研究”這門必修課。據說,已有七屆學生(2004 級至2010 級)修了他的這門專業課,而他一直是這門課程唯一的授課教師。另外,這些年他還為教育學專業的研究生先后講授了“教育哲學”、“當代教育理論專題”、“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研究”等課程,“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話題。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榮偉一直沒有忽視閱讀、思考和寫作,先后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基礎教育‘九大學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我國基礎教育‘十年課改’的歷史考察與反思”等研究項目,并出版了《當代基礎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年6 月版)、《“新課程改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年12 月版)、《新中國教育實驗改革》(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年4 月版)等著作。如果說已出版的3 本書,重點在于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進行點狀和線性描述的話,那么,現在這本書的特色則在于自覺地構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總體認知框架,試圖為探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確立更為宏觀、更為根本、更為可靠的問題域。
在我的博士生中,榮偉是比較擅長理論思維的,也是比較能夠“坐冷板凳”研究學問的。在“新教育實驗”的理論構建過程中,榮偉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我經常說,問題的高度和深度直接決定理論的高度和深度。細讀全書,可以看到清晰的問題意識和嚴謹的邏輯結構。
榮偉這本書對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脈絡、現狀、問題的把握是系統全面的,分析是鞭辟入里的。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我見到的研究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最優秀的著作、最具深度的研究成果。
我們知道,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頂層設計”非常重要。“頂層設計”所強調的是“全局意識”和“整體謀劃”,它需要擁有一個考察教育改革現狀的整體認知框架,需要推動教育改革的可靠的立場、視角和思維方法,或者更直接地說,需要一個教育改革的哲學。可以說,正因為改革哲學的不同(雖然有些改革者自己并沒有自覺的哲學意識,但事實上也會有個人混沌的偏好喜惡),或改革者在立場、視角、思維方面存在差異,才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改革理論與實踐。
教育改革如何才能擁有自己的哲學頭腦?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何以走向理性和自覺?榮偉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教材、一個案例。這本書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問題進行了探討,對一些比較有影響的重大教育實驗改革案例進行了評析,對改革過程中的一些片面化、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進行了批評。所有的基礎教育改革者,不妨用本書所構建的框架圖來解剖一下自己的教育哲學,分析一下自己的言說方式、話語類型、行動邏輯、實踐模式、主體形態等,從而更自覺地從事教育改革與探索。
基礎教育改革的力量和智慧來自哪里?我一直認為,我們長期以來的做法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為主,往往走向了封閉、保守和大一統,喪失了靈活性和創造性。許多改革為什么沒能深入持久地進行?為什么經常是雷聲大雨點兒小?為什么經常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就是因為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形式主義是對付官僚主義最有效的辦法,也是一線校長、老師用腳投票的意見表達。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也分析過教育改革的困難之處。他認為,真正的教育變革是從課堂開始的,是從教師開始的。對于教育行政部門來說,應該學會關注并且推廣那些行之有效的民間教育實驗,應該汲取民間教育改革的智慧。這也是榮偉這本書給我們的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