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和韓國兩國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事件最近引起軒然大波。7月5日,韓國對外戰略企劃官金泰孝因為秘密批準該協定而引起重大爭議,向總統李明博遞交辭呈、承擔責任。日本媒體對此事件的報道以及對韓國方面的抱怨不斷。人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一份怎樣的協議?為何能在韓國引起如此大的風波?會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有哪些影響?
6月26日,韓國政府在國務會議上突然批準了將于近期與日本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提案。而此前,韓國政府從未向外界透露任何信息。該消息公布后,韓國國內一片嘩然,輿論一致強烈反對韓國政府以這種“暗箱操作”的方式簽署該協定。李明博總統則嚴厲批評推進“程序不當”,在野黨、社會團體、廣大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要求總理、外長、防長等辭職。
《軍事情報保護協定》是指規定軍事情報保護措施的協定,即協定簽署國按約定的處理規則保守對方提供的秘密情報。例如,韓國把某項情報的秘密級別定為“機密”并將其提供給日本時,日本也應按本國“機密”級情報的處理方式來處理。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目的是加強兩國間的防衛合作,制衡朝鮮。協定的內容包括日本自衛隊與韓國軍隊共享有關朝鮮軍隊及朝鮮社會動向以及朝鮮開發核武器、導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如果簽署,也是日本自1945年結束對朝鮮半島殖民統治以來,日韓首次簽署雙邊軍事協定。
引發韓國《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風波的原因,表面上是政府操作程序不當,但有其深層原因:首先是對日關系問題。近年來,日本通過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派出自衛隊參加維和與護航等行動,逐步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在“正常國家”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日韓在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和獨島(日本稱竹島)主權等現實問題上還有分歧,簽署軍事性質的協定即意味著向日本提供“免罪符”;其次是實際效果問題,不少民眾懷疑日本能提供多少有用的情報,認為韓國有可能失多得少,得不償失;其三是擔心協定會刺激朝鮮、中國和俄羅斯,不利于周邊環境穩定。
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背后,有美國給力。不久前,美國推出了重返亞太的軍事戰略,如果日韓簽署了《軍事情報保護協定》,會使美國獲益。美韓、美日分別是同盟關系。華盛頓一直極力把有“歷史恩怨情仇” 的日韓“撮合”在一起,使兩國建立直接的軍事關系,形成美日韓三角同盟,這有利于實現情報共享、共同行動,從而提升對朝鮮的遏制力,并主導東北亞安全格局。一旦朝鮮半島發生軍事沖突,日本可充當韓國的“戰略大后方”,美軍也勢必要用到日本基地,如果日韓未形成軍事同盟,美軍的調動換防將受到極大的約束,韓國《朝鮮日報》6月29日報道認為,來自美國的壓力是韓國推動該協定的根本原因,“韓推動簽署該協定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希望在東北亞安全局勢的大框架下,加強韓美日三國安全合作。”韓國聯合通訊社則披露,6月中旬韓美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舉行“2+2”會談對推動簽署該協定產生影響,因為當時美國向韓方表達了希望早日簽署的意愿。
此前,韓國執政黨曾表示,該協定“與人民感情相矛盾”,反對該協定,原定6月29日下午舉行的協定簽字儀式被推遲。此間媒體報道認為,由于韓國今年年底要舉行總統大選,韓國執政黨必然十分謹慎,該協議短期內恐難簽署。然而,美國將亞太地區作為其全球戰略中的主要經營地區,美國將會繼續采取各種措施彌合日韓間的矛盾,讓日韓關系為其亞太新戰略服務。從這個角度看,日韓兩國簽訂《軍事情報保護協定》、與美國形成三邊軍事同盟又只是時間問題。不達目的美國不會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