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雜志10月13日封面文章
消除社會不平等
最新一期《經濟學家》封面文章稱,19世紀末期,第一波全球化和新技術的大量涌現改變了全球經濟,但也拉大了貧富差距。為了讓社會更加公平,各國政府開始鼓勵競爭,革新稅制,創造出社保雛形,但不平等并沒有完全消除。隨著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的深入,窮國不斷追趕富國,雖然全球范圍內的財富差距正在縮小,但在一些國家內部,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卻在拉大,所造成的不平等也已開始危及經濟增長。
文章提出,應該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前提下,著手消除不平等現象。首先,應當打擊壟斷和特權階層。新興市場的政策要更加透明,并制定有效的反壟斷法;其次,政府開支的目標應該定位于窮人和年輕人,改善學前教育,為失業者提供更多再培訓的機會;最后,應當改革稅制,以更高效的方式利用資金。各國領導人必須想出兩全之策,既保證公平競爭又促進經濟發展,否則會付出慘痛代價。
韓國《經濟學者》雜志10月15日封面文章
歐洲經濟的希望
《經濟學者》封面文章稱,雖然希臘、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深陷財政危機的泥潭,但德國作為歐洲的經濟支柱卻表現出色,大眾、奔馳、西門子等德國代表企業都保持著良好發展勢頭。文章稱,德國從“歐洲病夫”到“歐洲救援”,主要歸功于其ABCDE政策,即合作Along with,指經濟主體間的合作;基礎Basis,即長期積累的基本功;一貫性Consistency,即政策一貫性;分散Dispersion,即分散風險;教育Education,即堅實的教育。
德國《焦點》雜志10月8日封面文章
拒絕的藝術
最新一期《焦點》雜志做了一項調查,81%的受訪者稱,當遇到他人請求時,即使內心不愿意,也會習慣性地說“好”。然而,勉強答應會損害人際關系和事業。文章表示,要學會聰明地說“不”。首先可以利用肢體語言,比如輕微搖頭,兩臂交叉,挑眉毛等拒絕對方。同時,言語上要先說“不”,再闡述理由。如果一時想不到合適的理由,可以提出其他理由推脫,還可以表示要考慮一段時間后再做決定。
英國《旁觀者》雜志10月13日封面文章
為愛情放棄信仰
《旁觀者》封面文章稱,如今,越來越多信奉基督教的女性為了愛情,改為信奉其他宗教,比如伊斯蘭教。在英國,每年有5200人成為穆斯林,其中,62%為女性,平均年齡27歲。文章稱,這主要是因為,相對于猶太教和印度教而言,加入伊斯蘭教程序相對簡單。此外,英國國教對此也較為寬容,認為這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凝聚力。不過,文章還是堅稱,為了愛情放棄信仰,是很不明智的。
編輯|王寅佳 美編|陳思璐 圖編|侯欣穎 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