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美韓修改導彈協議,同意韓國導彈射程由原來的300公里延長到800公里,朝鮮于10月9日作出了非常強烈的反應,朝中社援引朝鮮國防委員會發言人的話說,朝鮮的導彈部隊不僅能打擊韓美軍事基地,還能打擊日本及太平洋上的關島,甚至“把美國本土納入打擊范圍”,一時間,朝鮮的導彈力量引起廣泛關注。人們不禁要問,朝鮮導彈的實力到底怎樣?真能打到美國本土嗎?
導彈研制取得進展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在10月9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就“朝鮮的導彈能否到達美國本土”的提問并未直接回答。她表示,朝鮮需要努力解決居民的溫飽問題,而不應只顧著顯示導彈能力。朝鮮應該認識到以威脅和挑釁得不到任何好處,威脅和挑釁只會妨礙國際社會與朝鮮進行對話。
朝鮮長期處在不安全的環境下,這促使其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導彈,并取得長足的進展,其導彈技術水平不容輕視。如今,導彈是朝鮮對外交流的重要資源,也是朝鮮執政當局重要的力量象征。
朝鮮金日成大學和金策工業綜合大學為朝鮮培養頂尖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同時,江界國防大學也培養火箭技術人才。朝鮮的導彈計劃、導彈指揮與控制和導彈出口管理大權均集中在國防委員會。它下屬的3個單位分別行使各自職責:第二自然科學院從事武器的研究和發展;第四機械工業局負責管理所有導彈的生產,包括對導彈生產與組裝設施、部件生產設施的領導與管理;Yongaksan公司負責導彈買賣業務。朝鮮武庫中導彈最終指揮與控制權,以及導彈出口最終控制權力由金正恩領導的國防委員會直接行使。
“火星”是鼻祖 朝鮮是亞太地區較早制定導彈發展計劃的國家之一。1965年,朝鮮從蘇聯進口了一批“蛙—5”戰術導彈系統,該導彈射程僅為55公里,是蘇聯于50年代研制的。1975年,朝鮮又從埃及購入兩套“蛙—7”戰術導彈系統,其射程為70公里。朝鮮人拆解了這些導彈,在進行研究之后仿造出了“火星”式導彈,這些導彈至今仍在朝鮮人民軍服役。
1980年,朝鮮從蘇聯購買了3套“飛毛腿”導彈。該型導彈采用液體燃料,射程300公里。朝鮮技術人員對其研究之后,進行了改進,由戰術導彈發展為戰役戰術導彈,進而發展為中程彈道導彈。1984年,朝鮮人民軍開始裝備首批國產“飛毛腿”導彈。4年后,朝鮮開始裝備改進型“飛毛腿”導彈,即“火星—3”。該型導彈射程為500公里。
兩伊戰爭之后,伊朗為朝鮮研制改進型“飛毛腿”導彈提供了資金援助,資助條件是朝鮮向伊朗提供研制出來的新型導彈。伊朗還向朝鮮提供了伊拉克“侯賽因”型導彈的殘骸。朝鮮在此基礎上研制出了“火星—4”導彈(西方稱之為“飛毛腿—C”),并從1989年開始投入生產。“火星—4”導彈彈長12米,最大射程600到650公里。
“勞動”是中堅 朝鮮于1988到1989年開始研制能夠攜帶核彈頭和化學彈頭的“火星—5”中程彈道導彈。據稱,伊朗和利比亞在此過程中向朝鮮提供了資金支持。
1993年5月,朝鮮試射了“火星—5”導彈。由于該靶場附近的漁村名叫“蘆洞”,日本媒體將該型導彈稱為“蘆洞—1”,由于“蘆洞”一詞在朝鮮語中有“勞動”的意思,因此西方媒體也將該型導彈稱為“勞動—1”。
“勞動—1”彈長16米,采用慣性制導,可攜帶常規彈頭、化學彈頭及核彈頭,于1994年開始服役。
“勞動—1”是具備公路機動能力、液體動力的彈道導彈,是“火星—4”的增大版,射程達到1300公里,可以將日本部分地區納入射程。據推斷,“勞動—1”彈頭可裝載800公斤的高爆彈藥或者中當量核彈頭。
2010年朝鮮閱兵,“勞動—1”導彈第二次公開亮相,朝鮮稱該導彈技術已經成熟,并成為朝鮮遠程打擊力量的主力。
“勞動—2”射程增大到了1500公里,采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可以攜帶高爆彈頭、化學武器彈頭或集束炸彈。
“舞水端”是希望 2010年10月,朝鮮閱兵式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新型中程導彈“舞水端”導彈。
“舞水端”的前身是蘇聯SS—N—6導彈,曾部署在蘇聯的核潛艇上。由于這種導彈為潛艇設計,結構緊湊,工藝復雜,起初西方認為朝鮮無法制造這種導彈,是從俄方走私得到了導彈的主要部件,自己組裝而成的。而此次閱兵中展示的“舞水端”雖然直徑相近,但長度明顯不一致,這說明“舞水端”是經過改造和發展的SS—N—6導彈,朝鮮已經實現了自主化生產。“舞水端”導彈從性能來看,技術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而且具備巨大技術發展潛力,將使其成為“美國最擔心的恐怖武器”。
那次閱兵中,“舞水端”方陣處于彈道導彈方隊的最后,其采用了6軸載車,這成為其區別于前面“勞動”系列導彈載車的最大特征。依據輪徑尺寸對“舞水端”照片進行測算可知,導彈全長15米,與“勞動”系列導彈相當;而彈徑約為1.44米,比“勞動”略粗0.2米,與蘇聯的SS—N—6彈徑接近;彈頭長約2.3米,比“勞動”略短。另一個與“勞動”導彈較大的區別是其沒有尾翼,具備典型的中程導彈特征。
美國之所以將其射程推測為2500公里,是參考了SS—N—6的射程。SS—N—6的原型彈射程達到2400公里,但該導彈長度只有9.65米,而“舞水端”長度達到15米,加長的2米多很可能用于增加燃料,提高射程,因此其射程應該可以達到3000公里。
“大浦洞”是“殺手锏” 朝鮮于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開始研制“白頭山—1”和“白頭山—2”導彈,由于美情報機構不知道朝鮮對這兩種導彈的命名,就為它們編造了大浦洞的名字。
“大浦洞—1”兩級彈體其實是“勞動”和“火星—4”導彈的簡單組合,即以“勞動”導彈為第一推進級,以“火星—4”導彈為第二推進級,彈長27米,發射重量為22噸,射程為2150至2350公里。
1998年8月31日,“大浦洞—1”導彈發射升空。導彈的第一級落到了朝鮮與日本之間的海域,第二級落到了距發射場1400至1500公里的太平洋。一開始,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一次彈道導彈發射試驗。但是9月4日,朝鮮宣布發射了其第一顆衛星——“光明星—1”號。美國認為,朝鮮試圖利用該型導彈發射一顆衛星,但發射沒有成功。
朝鮮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展“大浦洞—2”遠程彈道導彈。2006年7月5日,朝鮮進行了“大浦洞—2”彈道導彈的首次飛行試驗,由于在發射40至42秒后推進系統出現故障,結果以失敗告終。
根據《簡氏防務周刊》的評估,“大浦洞—2”導彈可能是從“勞動”導彈發展而來,長35米,射程約6000到9000公里,有效載荷為750公斤的單彈頭。它是朝鮮目前研發的唯一有可能對美國本土構成戰略核威懾的遠程彈道導彈,可以打到美國的阿拉斯加、夏威夷甚至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區。2009年,朝鮮通過“光明星—2”衛星的發射,試驗了“大浦洞—2”導彈的性能,由于技術原因,試射失敗。
2012年,朝鮮對外宣稱的“光明星—3”衛星發射計劃,被認為是“大浦洞—2”導彈的再次試射,試射仍然失敗。
可見,朝鮮能夠威脅美國本土的“殺手锏”武器由于屢次試射失敗,還不具備打擊能力。西方有報道認為,朝鮮現有導彈可以覆蓋美國的亞太軍事基地,但對美國本土的威脅仍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