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方案在各大高校中的運行,教師的待遇隨之提高。相應的,隨著收入的增加,個人所得稅的比例也在提升。為了保障教師可支配收入與收入成同方向增加,盡量降低教師的稅負,學校有關部門應在發放工資時多為教師考慮,積極進行納稅籌劃,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本文主要是在績效工資實施后,為高校教師在個人所得稅繳納過程中如何進行合理的納稅籌劃提出幾點意見。
【關鍵詞】績效工資制度 個人所得稅 納稅籌劃
一 高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簡介
績效工資制又稱績效加薪、獎勵工資或與評估掛鉤的工資,是以職工被聘上崗的工作崗位為主,以所在崗位技術含量、責任大小、勞動強度和環境優劣確定崗級,以單位經濟效益和勞動力價位確定工資含量,以職工的勞動成功為依據支付勞動報酬,是與勞動制度、人事制度密切相關的工資制度。在被企業成功運用的同時,于2009年9月,國務院常委會議決定在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和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高校作為特殊的事業單位,從2010年也開始逐步實施績效工資制度??冃ЧべY總量比例的核定取決于高校希望激勵的程度和可用資金的預算情況。以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為例,學校在保障教師薪酬的同時,充分發揮激勵和調節機制,績效工資的比例設置為總資金的40%。學校之前的收入分配是國家工資和校內津貼并行的分配模式,實施了績效工資后,收入分配上有了明顯的變動。教師的工資主要分為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兩個部分。前者是固定發放,后者是根據業績成果、工作強度和貢獻程度機動發放。前者的發放基本是按月發放,而后者的發放有可能是按月,但絕大多數是按年發放,以年終獎的形式發到教師手中,這樣就涉及合理避稅的問題。同時,由于績效工資的實施時間比相關規定晚,因此涉及一個補發工資的問題,而補發的這部分工資也存在所得稅納稅籌劃的問題。鑒于以上幾個問題,在績效工資制度下合理進行納稅籌劃將會提高教師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二 對日常發放的保障性工資進行納稅籌劃
按月發放的保障性工資,在個人所得稅計征過程中有幾個稅收優惠政策,學校相關部門要用足這些政策,使教師的應納稅所得額降低到最低點。據現行的稅法規定,“四金”(住房公積金、基本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可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減除。就拿住房公積金一項來舉例,它是根據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或上一年度12月份的基本工資乘以規定的比例計算得出的。在本年度前幾個月扣除公積金過程時,上一年度的基本工資可能還未統計出來,因此涉及一個在本年度某個月或某幾個月補扣公積金的問題,那么該補扣月份的應納稅所得額就可以減去補扣的公積金,使該月的應納稅款降低。除此優惠外,《個人所得稅法》還規定獨生子女補貼、托兒補助費、差旅費津貼、誤餐補助等不屬于工資、薪金性質的補貼、津貼不繳個人所得稅。在計征個人所得稅時,應該把以上可以扣除的部分全部扣除,減少教師的應納稅款,保證教師的實際收入。
三 績效工資部分進行納稅籌劃分析
績效工資是根據個人的工作量大小、業績成果及考核情況在年底一次性發放的,相當于企業年終獎的性質。根據個人所得稅的相關規定,年終獎的計稅辦法是:在當月工資薪金達到3500元的基礎上,將年終獎先除以12個月,其商在“工資薪金所得七級超額累進制稅率表”上對應找到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用年終獎乘以稅率再減去速算扣除數,確定應納稅額。如果當月的工資薪金所得低于3500元,應該先用年終獎減去當月薪金與3500元的差額,之后再按上述辦法找到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計算應納稅額。
2011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法》不但把免征額提高到了3500元,同時也把原先的九級超額累進制稅率改變為七級超額累進制稅率。這個變化使得年終獎在發放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當收入增加的時候,有可能稅后收入會減少。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某教師2011年度的績效工資是18000元(當月崗位工資已超過3500元),按照規定該教師的績效工資
7/rnCnFt2E4Poom1cGSrN5wpyR3mBYq6aLcB1kNqRbc=應繳納的所得稅為540元(由18000÷12=1500對應稅率為3%,所以應納稅額=18000×3%=540元),稅后可支配收入為17460元。如果2012年度該教師的績效考核情況為優秀,當年的績效工資增長了5%,那么他的績效工資就變為了18900元,他的績效工資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為1875元(18900÷12=1575,對應稅率10% ,速算扣除數105,應納稅額=18900×10%-105=1785元),稅后可支配收入為17115元。由此可見,績效工資的提高反而使得教師的稅后收入減少,得不償失。在進行大量演算后,筆者得出幾個績效工資的盲區,分別是:[18000,19283.33];[54000,60187.5];[108000,114600];[420000,447550];[660000,706538.5];[960000,1120000]。也就是說,在這幾個區間內,教師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可支配收入遞減(見表1)。
為了保證教師的的可支配收入隨著收入遞增,各大高校在發放績效工資時,應盡量避開以上幾個盲區,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四 實行績效工資后對補發工資進行納稅籌劃
由于績效工資實施的時間滯后于規定的時間,因此就會涉及補發從規定時間開始到實施時間之間的工資。那么,這部分補發工資該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許多人有想法,但都沒定論。筆者用一個實例試從以下幾個計稅方法來分析如何納稅以達到最優。
張教授平均崗位工資為4000元,2012年6月補發以前12個月增長的工資6000元,平均每月增資500元。
第一種納稅方法:將補發工資作為一個月工資并入當月的崗位工資一并計征個人所得稅,得
當月應納個人所得稅額=(4000+6000-3500)×20%-555=745(元)
第二種納稅方法:將補發工資作為年終一次性獎金,得
補發工資應納個人所得稅額=6000×3%=200(元)
當月工資應納的個人所得稅額=(4000-3500)×3%
=15(元)
本月合計應納稅額=200+15=215元。
第三種納稅方法:將補發工資返回到所屬月份重新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得
本月應納稅額=[(4000+500-3500)×3%-(4000-3500)×3%]×12=180(元)
通過上面三種計征方法不難看出,第三種方法應納稅額最小。我國稅法只規定了正常經濟業務的核算,對于這種特殊業務的處理并沒有做特殊規定。作為高校負責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部門,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教師更多的實惠。但有部分財務人員認為第三種方法違背了權責發生制原則,應該有滯納金的產生,而筆者認為,無需繳納滯納金。如張教授這部分補發的工資在前12個月并沒有實際取得,因而也不會產生滯納金的問題。所以相關部門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應該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稅法、政策,用稅法的宗旨和根本出發點來協商解決此類問題,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五 總結
教師收入的絕大部分來源于工資薪金,除此之外,一些教師在學校以外還有稿酬、勞務報酬等收入,合理地進行納稅籌劃既可以提高教師可支配收入,又增加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綜上所述,進行個稅的納稅籌劃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1.合法性原則
納稅籌劃必須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做出,如果違反法律規定,逃避納稅責任,屬于偷稅行為,要嚴加遏制。
2.事前籌劃原則
納稅籌劃應該在納稅義務發生之前就對自己的納稅方式和規模做出安排。俗話說,“欲則立,不預則廢”,在決策做出后,應該嚴格遵守稅法,照章納稅。
3.綜合利益最大化原則
教師個人不能僅著眼于個別收入稅負的高低,而應著眼于整體稅負的輕重,使整體稅后收入達到最高。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納稅籌劃的生命力在于它并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經濟情況的紛繁復雜決定了納稅籌劃方法的變化多端。
總之,納稅籌劃不僅為教師在個人所得稅繳納過程中帶來了實惠,同樣也被廣泛地運用到了企業當中。納稅籌劃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籌劃可以避稅,但過度籌劃就成為了偷稅。各企業和個人應該合理利用它。
參考文獻
?。?]梁偉祥.稅務與納稅籌劃(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朱茗麗.事業單位補發工資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2(7)
?。?]陳鵬.試析新稅法下年終獎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J].中國總會計師,2012(2)
[4]卞凡.稅務籌劃在高校教師應納個人所得稅中的運用[J].國際商務財會,2010(5)
?。?]王立書、張敬民.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相關問題的探討[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中旬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