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于1907年的《文化偏至論》是魯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當年二十七歲的魯迅正處于西學東漸、中西文化相擊相撞的擾攘的年代。他是極其睿智與具有遠見的, 他那“非物質,重個人”的“立人”思想、個性主義在當代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篇文章也是魯迅早期思想的集中表達,從中我們可以窺見魯迅早期思想的核心層面。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魯迅;非物質;重個人;立人
關于魯迅精神,大家談得最多的一點,就是“立人”。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提出了這樣的理念:中國要“生存兩間,角逐列國”, “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要“立人”,必須“尊個性而張精神”,“掊物質而張靈敏,任個性而排眾數”,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屹然獨立于天下”?!倪@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這位思想先驅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與眾不同的理念和思路。他認為要糾正唯西方至上的文化偏頗,只能從兩方面入手,“曰非物質,曰重個人”。文章將著重從三方面略論魯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論》,希望有助于理解魯迅先生的可貴人格和文藝思想。
一、非物質文化精神
魯迅對人類文明的過度物質化有一種深深的憂慮,在他看來,即便物質文明是現實生活的基礎,但如果崇奉逾度,也會帶來消極的后果?!爸T凡事物,無不質化,靈明日以虧蝕,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觀之物質世界是趨,而主觀之內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內,取其質,遺其神,林林眾生,物欲來蔽,社會憔悴,進步以停,于是一切詐偽罪惡,蔑弗乘之而萌,使性靈之光,愈益就于黯淡”。對物質的過分崇拜,必然弱化國人精神維度。絕對的精神維度缺失了,社會道德必然被物質利益侵蝕。沒有對天地、道德良知的敬畏,怪力亂神就有了活動空間。正如著名文化學者吳祚來認為,在精神層次上,第一層次是信仰層次,追求超世價值,對世間的物質利益看輕看淡;第二層次是道德層次,義在利上,追求利益不能傷害正義;第三層次是經濟層次,追求利,但要守住法律與道德底線。所以社會要重建道德,需要有物質支撐,但不能永遠都停留在物質層面,決定品質與持續生命力的,是文化的力量與心靈信仰的力量。
二、重個人文化精神
魯迅先生所謂重個人,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個人利己主義,而是張揚人的個性,覺悟人的尊嚴。人所以立,這是個基本條件。但他看到,社會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人常常沒有生存空間,結果是“風潮剝蝕,全體以淪于凡庸”,創新文化的可能因此變得微乎其微。他特別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實乃愈趨于惡濁,庸凡涼薄,日益以深,頑愚之道行,偽詐之勢逞,而氣宇品性,卓爾不群之士,乃反窮于草莽,辱于泥涂,個性之尊嚴,人類之價值,將咸歸于無有,則常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這時的魯迅,受到尼采的影響,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識,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謂超人的存在,但他更希望人人都成為有個性、有尊嚴、有自我意識、能獨立思考的“新人”。魯迅精神的價值就在于,他發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以強盛的秘密,即所謂“根柢在人”,而這個“人”,一定是具有獨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與人格的人。這是魯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立人精神
其實魯迅先生的這種“非物質,重個人”思想的文化基礎則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濒斞刚f“別立新宗”,事實上,“立人”的思想就是“新宗”,也是中國近代思想的正宗?!傲⑷恕笔囚斞杆枷氲暮诵摹t斞柑岢觥傲⑷恕彼枷氲臅r代是一個除舊布新的時代:古老文明奄奄一息,舊中國風雨飄搖。魯迅的“立人思想”認為要成為一個有人格、有個性的人,絕不能癡迷于物質。“立人”思想是魯迅投身文學事業的最初動因,他始終強調和實踐著文藝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深刻作用。在他看來,文藝絕不能俯就,否則,“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于大眾有益的。”魯迅用雜文,鞭辟入里地解剖了在長期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迫害和毒害下形成的“國民劣根性”,讓人們從自身精神重建內省到“沙聚之邦,由是轉達為人國”的啟蒙自新之途,以深重的憂患理性和民族情感提出了“首立在人”的人本文化觀,指明了由立“人”到立“國”的革新自強之路。
魯迅當年期待的“立人”、“人國”的世界,還在進行之中,他的話題也相應在進行之中。這個把舊文明吃人的本質還原了的作家,經過一生的掙扎與奮斗,拓展出了一個新文化的路徑。沒有一個中國文人具有如此深切的精神力量,在思想品格、人生境界、審美快感上給人如此豐富的影響力。魯迅的傳播與影響,是自孔夫子以來最大的事件。從此,我們的文化路徑,開始轉航。人道主義與個人精神,社會大同與溫情的夢想,已經深入人心。魯迅以其一生踐行了他的思想,他的這支筆貢獻于中國文化的,是一座至今無人可以超越的高峰。
參考文獻:
[1]魯迅.文化偏至論[M].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吳祚來.幸福是軟道理[M].中國長安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齊淑慧(1985-),女,黑龍江雙城人,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