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就循環農業的發展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總結出相關解決措施,希望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業經濟;循環;問題;解決措施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量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并且其也能解決我國農業上面臨的很多問題,因此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與社會大背景相一致,其不僅僅能夠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資源,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維護我國糧食穩定、實現新農村建設理念、解決三農問題有所幫助。
一、循環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我國循環農業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問題,首先就是思想認識不上去,個人觀念太過迂腐,對循環經濟的認識相對淺薄。在農業經濟發展階段,存在很多不正確的思想意識:第一是沒有通過結構產業優化調整產品的結構,使產業無法優化升級,嚴重制約了我過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且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沒有與循環經濟的原則聯系起來,致使行為與制度出現脫節現象。第二是缺乏對使用科學手段推進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建設意識,缺少對農業循環發展的認識,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只是一味的追求工作效率,不注重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第三是傳統的耕作方法仍然是新時代農業生產的主要手段,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量化目標。第四是很多基層工作組織只是一味的追求經濟發展,對于農業循環建設的引導力度不強,更有甚者竟然制造出人為的阻力。第五是農民的整體文化素養不高,無法滿足農業建設的基本要求,不能組建起循環農業發展的主力軍,致使很多好的方針都無法切實的落實到農業建設中去。第六是對循環農業宣傳的力度較為薄弱,沒有形成良好的輿論壓力,使循環農業不被大多數人認同。第七是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對循環農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力。
其次在技術環節也相對落后,科技措施運用的不合理不到位,無法滿足新時期下農業發展的走勢。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當前治理農業污染技術、清潔技術以及廢物再利用技術的研發與資金投入力度過低,先進的農業發展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在循環經濟關鍵的技術領域,主要還是依靠個別企業一力承擔,企業與企業間沒有形成良好的戰略同盟關系,而且大多數企業的經濟需求不同,從而制約了循環農業的發展。
缺乏資金支持,政府部門無法為農業生產注入第一滴水,并且相應的惠農政策雖然在陸續出臺,但是仍不能符合農民的切身需求,以至于惠農政策出現不配套等情況,并且出臺的各個惠農政策間也有一定的沖突,導致很多不良問題的出現。
二、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對策
循環農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若想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就必須要規范相應的措施和規范。應制定出循環農業的發展計劃,加快建設農業科技保障體系,認真研究農業技術并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大力開展農業培訓活動,從根本上使我國農民將農業循環發展的本質認識上去,加快訂立農業循環發展的有關法規和惠農政策,打造國際化交流平臺,加大對農業發展方向的宣傳和教育等。主要包括的內容有:
(1)推動循環農業的立法速度,出臺相關的補償性惠農政策和限制性規范。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確定政府、企業和農民的農業經濟建設中的義務核責任,完善農業發展支持機制,構建公眾行動、政府推動以及市場驅動相結合的有效體系。
(2)建立農村管理法律法規,構建長效的農業發展機制,實現我國農村的廢物再利用戰略目標,培育壯大我國農村的環境保護產業,使新時代下的農村環境從根本上告別傳統農村的生態環境。
(3)加大對農業人才培養的力度。從現階段來看,我國農業人才嚴重匱乏,尤其是一線的農業科研人員技術水平普遍不高,對于農業科技研發的力度明顯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戰略目標。在科研層面上講,緊密的圍繞農田養護、廢氣資源再利用以及水體凈化等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核心領域,強化纖維素轉化利用、生物能源轉換等技術的研發力度,建立系統集成、全方位的農業經濟技術機制。因此,一定要加大對循環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將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實施計劃制定出來,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科研人才培養出來,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的發展。
(4)政府投資力度應有所加強,完善投資體系,建設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政府部門不對農業發展注入資金,就會使得經濟效益很難體現出來。所以,各級領導干部應對農業發展資金進行整合和預算,應適當的向循環農業領域傾斜,成立專款專用部門,監督政府資金的使用去向,杜絕在支農惠農過程中出現個人人員中飽私囊的情況,尤其對農民的貸款額度應有所調整,綜合利用補助、貼息以及稅收等經濟手段,引導和鼓勵農民進行自主研究。地區政府應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將國家、集體乃至個人的利益結合起來,做到多元化、多層次建設農業生產工程,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
三、總結
發展農業經濟是國家經濟得以發展的基礎保障,農業發展與我國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于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與我國現代化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制約作用,因此,我過有專家學者應認真研究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切實將發展農業放在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重視對農業發展的力度,并積極研發最新的支農技術,使我國農業與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大偉.村域循環農業結構分析、評價與優化——以江蘇省姜堰市河橫村為例[D].機靈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電子商務,2006.
[2]帥啟梅.農民征地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及結果——以湖南省邵東縣L村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3]尹昌斌,唐華俊,周穎.循環農業內涵、發展途徑與政策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02) .
[4]于國麗,譚桂梅.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探討[J].河北農業科技2008(04) .
(作者單位: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鄉農機管理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