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酒師的手
黃小平
一次,他來到酒吧喝酒,見調酒師正在調酒,幾只酒瓶在他手中上下左右自如地翻飛,看得他眼花繚亂,羨慕不已。他想,如果自己也能學到這套技術,該多好啊。
回到家中,他找來一些空酒瓶,開始練習起來。可那些酒瓶怎么也不聽他的使喚,一只只從他的手中跌落、摔碎。有幾次,那些打碎的酒瓶還割傷了他的手,留下了幾道疤痕。他想,也許自己太笨拙了,打算就此放棄練習。
一天,他又來到那家酒吧,見調酒師又在調酒。他不由來到調酒師的跟前,說:“也許我太笨了,酒瓶在我的手中總是跌落。”他不好意思地伸出雙手,亮出那幾道疤痕,“這都是打碎的酒瓶割傷的”。
調酒師沒有說什么,也伸出了雙手。他萬萬沒有想到,調酒師那雙靈巧的手,竟布滿了一道道丑陋的疤痕。調酒師問:“你知道我手上這么多疤痕是怎么留下的嗎?它們都是那些跌落的酒瓶砸傷、割傷的。你說你為了練習調酒打碎了不少酒瓶,那么請問,你打碎了多少只呢?”
“大概100多只了吧。”
“100多只?你知道我打碎了多少只嗎?”
“多少只呢?”
“1200多只!正因為我有這1200多次的失敗,所以現在才能自如地掌握這些酒瓶。”
聽完調酒師的話后,他羞愧地縮回了那雙僅有幾道疤痕的手。他開始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是由失敗疊加的;所有的完美,都是由破碎升華的。
當你做一件事還沒有成功時,先別急著埋怨自己笨拙,而是先問問自己:你打碎了多少只“酒瓶”?
牧民的三個兒子
宋伯航
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以放牧為生,年近七旬的哈薩克族老人巴合提年事已高,無力放牧,便把家里的東甸、西甸、南甸3個牧場和300只羊分成三等份,不偏不倚地分給了三個兒子,并反復叮囑他們要好生經營,不斷發展壯大基業。
轉眼一年過去,老人來到了大兒子的東甸牧場。他數了數牧場里的羊,100只,既沒增加,也沒減少。老人問怎么依舊維持原狀,大兒子一臉為難地說:“放養這些羊真的很不容易,雖然沒多添一只,但我已經盡力了。”
接著,老人來到了二兒子的西甸牧場,照例數著牧場里的羊。當初分給二兒子的100只羊,現在只剩下不到40只。問及原由,回答是那60多只羊有的病死,有的遭了狼害,自己也吃了些。老人嚴厲地責備二兒子,二兒子卻滿不在乎地說:“不過是少了幾十只羊而已。”
老人氣憤地離開了二兒子的西甸牧場,來到三兒子的南甸牧場。出乎意料的是,牧場里除了分得的100只羊,還多出了60只羊,并且還擴建了一個羊圈。老人很滿意,問三兒子是怎么經營的。三兒子說:“對于分得的羊,我每天都細心放養,從不敢懈怠。這么長時間了,羊的數量自然會越來越多。”
3年后,老人去世了。大兒子依然在牧羊;二兒子把牧場租了出去,自己則成了牧場的打工者;三兒子呢,在草原上建起了唯一一家養殖有限公司,成為遠近聞名的牧業大佬。
仔細想來,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就像牧民的三個兒子一樣,在同一起跑線上去做同一件事情,有的只能維持原狀,有的失敗了,有的卻走向了成功,而那些成功者往往都具有不唯條件、勤于創造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