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隨著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閉幕,歷時兩年的全國四級黨委換屆順利完成。從中央統戰部得到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中,省(區市)委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人數高達23名,創歷史新高。這一數字,在2000年還只是1名,在2006年也只有15名。不僅如此,全國383個地級市中,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由210名增加到249名,增幅為19%;2786個縣中,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由1318名增加到1685名,增幅為28%。
有位更有為
“由黨委常委擔任統戰部長,與過去統戰部長擔任政協副主席相比,對于統戰工作的推動力度,大不一樣”。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教授坦言,黨委常委的能力、權限和政治權威,賦予了統戰部長更大的協調各方的力量。黨委這樣布局,為加強黨對統戰工作的領導提供了巨大的組織保障。
隨著新形勢下黨的領導方式的轉變,地方黨委領導班子配備改革后,書記辦公會被取消,各常委分工負責并直接面對書記,常委會日益成為一級黨委的權力核心。在更加強調集體領導、常委負責的背景下,常委任統戰部長更顯必要,這使得統戰部長可以“站位全局”,部署推動統戰工作。
在有“位”的同時,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資源整合作用也格外凸顯。分工負責的常委統戰部長,有力量統籌整合戰略資源和其他黨政資源、社會資源,創新工作載體和平臺,使統戰工作產生“聚合效應”和“乘數效應”。
“大統戰”格局
鄧小平曾要求“全黨重視做統一戰線工作”,此語精準展現出統一戰線工作的廣義內涵。實際上,黨委常委擔任統戰部長,可以有效理順統戰系統的內部關系,構建完善“大統戰”格局。
中央統戰部四局負責同志張獻生介紹說,在黨委常委任統戰部長的地方,地方黨委都加強了統一戰線的歸口管理,常委統戰部長統一分管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經濟、港澳臺僑、參事室、文史館等方面工作,推動形成統戰部牽頭總攬而不包辦代替、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又能協同配合的“大統戰”工作格局。
比如,湖南省委已明確“黨委重大部署和重要指示由統戰部負責向系統單位傳達部署、檢查落實,系統單位有關工作由統戰部歸口向黨委請示報告”,縣(區)普遍建立了“副部長兼任民宗臺僑部門主要領導,實行業務歸口管理”或“一套人馬、幾塊牌子、合署辦公”的模式,以實現統戰工作的整體聯動。
在河南,18個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均在政府擔任副市長、黨組副書記或黨組成員,直接分管非公有制經濟、招商引資、工商行政管理、民族宗教、港澳臺僑等方面工作。這就以“黨政交叉任職”的形式,避免了黨政分工交叉重疊的現象,減少了統戰系統的資源分割,把統戰工作下成了“一盤棋”。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黨委常委任統戰部長也增強了統戰干部隊伍的活力,隊伍素質得以整體提升。“以‘黨委常委’的標準選任統戰部長,本身就是對統戰干部隊伍實力的一種提升”,劉春說,常委任統戰部長后,配強常務副部長和領導班子就成為了必然選項和關鍵舉措。重慶市委就明確提出,“用一流人才做統一戰線工作”,市級和40個區縣全部由黨委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統戰部門編制經費、干部交流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黨對統一戰線領導體制的完善
然而隨著黨的領導體制改革的推進,各地領導班子職數不斷縮減,這給“常委擔任統戰部長”提出了新的情況和問題。為適應這一新情況新問題,各地積極探索黨委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具體實現形式。目前,主要存在四種模式。
一是常委兼任黨委內部兩個職務,比如兼任統戰部長和組織部長,或政府秘書長、宣傳部長等;二是常委兼任統戰部長和工會主席或開發區領導等領導職務;三是常委統戰部長與政府部門領導交叉任職,如常委統戰部長和政府副市長等。四是黨委副書記(專職)兼任統戰部長。
“下一步,我們將對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具體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從實踐情況來看,市縣比較傾向‘黨委常委擔任統戰部長、政府副職’和‘黨委副書記兼任統戰部長’這兩種模式。”張獻生說,特別是黨政交叉任職模式不僅符合中央關于“擴大黨政交叉任職,減少領導職數”的改革精神,且有利于整合黨政資源、增強工作合力。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