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的谷歌網上圖書館侵權事件,到2011年3月“百度文庫侵權門”以及2012年3月盛大文學被訴侵權、“中國作家向蘋果商店維權”……網絡著作權侵權事件層出不窮。
網上盜版泛濫,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雖然近些年有所好轉,但我國仍然是世界范圍內的盜版重災區。在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三大板塊——著作權、商標和專利領域中,涉訟案件的90%集中在版權領域,而互聯網平臺上的盜版侵權更是頻發。網絡空間的海量信息、多種傳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都為互聯網上的盜版侵權戴上“保護罩”。
有學者認為,中國版權保護的困境表面上是“免費午餐”與版權保護的拉鋸,往深里挖,還是根植于社會發展階段的現實土壤。如何讓一部作品在“自由傳播”和“版權保護”之間保持平衡,無論對政府、互聯網運營商還是版權人、普通公眾,都注定是一場艱難的突圍。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版權保護表面是執行層面的問題,更深層則是社會觀念的問題。現代版權意識是“付費使用而不是免費午餐”,但這個意識,在中國尚未建立。關鍵是要解決“付費使用而不是免費午餐”的問題。其中,老百姓觀念的轉變是一項艱巨任務,此外,也必須有外部土壤。
隨著數字出版的迅速發展,數字版權的保護和開放問題,日益成為出版界的焦點,正在進行的《著作權案法(修訂草案)》也對此進行了關注。
“填平信息鴻溝”與“版權保護”,是否一定勢不兩立?如何在公平、合法、正義基礎上建立合理的版權制度,造就一種“雙贏”局面?這是我們希望達到的完美結局。或許,還很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