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業應創新新知、不斷推出更優秀的文明成果,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嶄新、高尚而又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閱讀境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力,這才是出版業的輝煌之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出版產業 出版創新 文化強國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文化強國建設,不僅需要學問家、思想家和謀略家,也需要出版家。作為文化產業中的重要一環,出版工作一定要積累文化、創新新知、不斷推出更優秀的文明成果并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嶄新、高尚而又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閱讀境界,這才是出版業的輝煌之處。因此,文化創新成為出版業實現其使命的重要途徑與保障。
一、原創性是文化創新的核心
赫伯特·S·貝利曾經說過:“從來沒有哪一家出版社是靠管理出名的,讀者記住的就是它一個一個的產品,也就是好書。”不管是傳統紙媒出版,還是數字出版,過硬的內容產品的生產是做大做強出版產業的根本之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出版社所追求的“雙效”,而這雙效的實現,完全取決于千千萬萬的不同文化層次消費者的認同。但是,為消費者服務,并不是一切以消費者馬首是瞻。出版物要提供給讀者的是“科學的理論”“正確的輿論”“高尚的精神”“優秀的作品”。只有這樣的出版物,才能“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而這正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必需的精神支撐,也是社會主義文化核心價值建設的關鍵點。
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在于文化創新。正如聶震寧先生所指出的,“要實現文化創新,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生產的原創性。”原創性表現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無論是“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的另立新說,還是“從新的角度看待舊的問題”的接續舊說,與過去相比,都是往昔所未有,是對過去的一種超越,都具有創新性和原創性。
出版強調文化創新,這是由出版既為出版事業又為出版產業的雙重性質決定的。作為文化事業,出版必須通過出版物的獨特內涵和豐富深刻的內容把握來實現文化傳播及積累的目的;作為文化產業,出版必須通過文化產品的獨特定位和適銷對路來實現經濟效益。特別自出版業轉企改制后,出版界多元經營擴張的戰火四起、硝煙彌漫。而這其中,制勝的終極武器,就是原創性。
原創性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它可以讓出版者永遠多跨出一步。是否立足文化生產的原創性,成為決定出版業強弱分化乃至生死存亡的決定因素。一些習慣于傳統大鍋飯模式的出版社,只是一味感嘆讀者眾口難調,埋怨圖書市場變化多端,或是讀者的興趣點難以把握,卻沒有反思在出版中所做的投機取巧的種種敗筆。現在的出版市場,一味地追求“快餐當道,消閑稱王”,越是野狐禪,越以為是創新之作。市場上只問目的,不擇手段,五花八門的東西很多,但大多是文化泡沫,毫無價值。出版品種的單一化、出版內容的庸俗性、重復性嚴重傷害了讀者的求知欲。看看現在的圖書市場,選集復選集,精選又自選,文庫接寶庫,古籍重印多,長此以往,書無新品,讀者厭煩。
由是,文化生產的原創性就成為出版業大浪淘沙的標準。堅持原創者恒強,這已成為出版界的法則。對于出版社來講,文化生產的原創性是后來者居上的法定,是窮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救心丹,也是強社愈強的助壯劑。
二、選題策劃的時代性是出版創新的關鍵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特色,也有屬于該時代的必須切實解決的問題。“一個時代只有做到既有傳承,又有原創,既有繼往,又有開來,而且主要是……生產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標志性優秀原創作品”,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文化創新的時代。
文化創新是一個整體概念,對于出版而言,包括出版內容創新、出版方式創新、出版物市場創新和出版企業制度創新等四個方面,但是,如果將出版視為一個工作流程,出版內容創新應該首當其沖。“內容決定形式”,沒有內容的創新,后面的三項都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切皆為妄談。而決定內容創新的關鍵,就是編輯在選題策劃時表現出來的原創性、創新性。
選題的創新就是發現社會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認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 “問題意識”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是人們對存在問題的能動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應。對于出版業而言,強調問題意識,就是要求在選題策劃時,要立足當下,關注并思考社會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時代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更精致、健康的物質生活的需求隨之增大,如哲學理論的譯介、普及、經濟知識的普及、休閑哲學、養生健康、休閑旅游等成為人們的閱讀期待。及時把握這一時代性需求,出版社就可以組織相關選題進行內容出版。例如,以剛剛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為例,當改革開放,國人睜眼看世界之始,商務印書館應時需而動,翻譯介紹了一大批“反映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學術史、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可以說,自1981年以來,這套國內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學術譯叢,“參與、推動并見證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解放、學術交流的過程。”現在,商務印書館又決定推陳出新,在推出叢書分科本500種的出版計劃之外,又不斷充實和發展,注意及收錄近現代以來世界學術發展的標志性成果,以與國外文學術文化保持同步發展。與浮躁的出版、翻譯、引進相區別,商務印書館與時代同行,踐行著“堅定不移走人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