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土地規范有序的流轉,是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為此,筆者就我縣土地流轉問題進行調研,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據此提出幾點意見。
一、我縣土地流轉的現狀
興國縣總人口79.1萬,農業人口66.8萬,外出務工人員17萬,耕地總面積42.93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54畝。近年來,全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關要求,在穩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據統計,全縣共簽訂流轉合同5000多份,流轉土地30138.82畝,其中,耕地4090.53畝,山地18404.59畝,林地7113.7畝,荒地530畝。土地流轉步伐的加快,有效推動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2011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產值19.60億元,出口創匯3.2萬美元。
二、土地流轉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1、流轉總量少,農民土地獲益不高。2011年我縣登記的流轉土地面積仍然偏少,耕地流轉面積還不到耕地總面積的1%。我縣土地流轉總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高。目前我縣土地流轉以出租形式為主,耕地年租金在500-700元/畝間,平均月租金不到60元/畝,山地、林地土地流轉租金則更低,農民未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獲利,嚴重影響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2、私自流轉多,流轉服務平臺不到位。從調查情況看,農戶通過農戶間協商、朋友介紹、私立流轉的多,通過鄉村組織、產業帶動流轉的少。目前土地流轉基本上處于自發、無序狀態,口頭協議多,正式合同少,以代耕代種為主,以產業化種植為輔。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還未發揮其橋梁作用,宣傳力度不夠,土地流轉信息不通暢,造成有買找不到賣,有賣找不到買的尷尬局面。
3、經營效益差,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夠。我縣以自轉、自種的土地流轉形式占多數,這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未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實現土地經營的創收增效。我縣科技種植水平不高,專業科技人才較缺乏,龍頭企業對種植戶支持、培育力度不夠,經營效益不高。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力還有待提升。
4、農民顧慮多,社會保障機制不全。受傳統思想影響,農民往往把承包責任田作為自家的私有財產,視為“保命田”。由于農村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進城務工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農民將其承包地作為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對土地依賴程度高,土地轉出存在后顧之憂。
三、幾點意見
1、完善分利分紅模式,提高參與流轉積極性。經濟效益是推動村民參與土地流轉最好的“潤滑劑”,積極探索“股份+合作”的分利分紅模式,積極引導村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進行入股,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則,將土地、資金、勞動力進行整合,形成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種植。大力組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公司+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營銷大戶+農戶”和“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產業化組織形式,提高農業和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由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統一安排種植品種,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管理服務,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人股分紅增加村民的經濟收益,帶動村民參與土地流轉。
2、建立流轉服務平臺,探索多元流轉模式。推動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及時做好土地流轉備案登記、信息收集發布、項目儲備、政策咨詢等工作。定期開展土地流轉洽談會,積極推介現代農業發展項目,為土地流轉雙方牽線搭橋、提供指導和服務,不斷擴大農民土地流轉經紀人隊伍,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下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土地流轉。辦好一批土地流轉示范基地,積極探索符合縣情、鄉情的土地流轉模式,提供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模式供企業、大戶、村民選擇。
3、發展扶持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在穩定糧食生產、優化糧食種植的同時,按照抓規模、抓特色、抓品牌、抓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緊緊圍繞油茶、臍橙、花卉、灰鵝等四大主導和特色農業產業,科學規劃、因勢利導,建設特色生態農業園區。積極引進產品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的龍頭農業企業特別是省級、國家級企業,發展精深加工、保鮮、包裝技術,著力培植加工型和流通型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深加工的產業集群。依靠科學技術、科技人才、地方優勢幫助企業做大做強,逐步由企業發展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由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效創收,真正實現政府贏、企業贏、村民贏的多贏局面。
4、消除農民后顧之憂,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堅持土地流轉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原則,依法規范的流轉土地承包權,對流轉土地重新進行測量、定位、備案,對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業經營項目進行審查,對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單位或個人依法嚴厲查處。完善農村地區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機制,做好土地流轉的政策宣傳工作,落實好土地流轉的優惠政策,減少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感,消除農民后顧之憂。
責任編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