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雨露計劃”培訓、推進科技扶貧工作,對于提高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可持續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二不愁、三保障”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贛州市緊緊圍繞“增強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提高貧困戶收入水平,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這一中心任務,立足贛州實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精神,大力開展“雨露計劃”培訓和科技扶貧示范工作,有效增強了貧困群眾的可持續自我發展能力,有效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
“十一五”以來,我市共投入“雨露計劃”培訓資金6320.92萬元,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829期,累計培訓91400人次,培訓合格率達98%,就業率達96%以上,基本實現了“培養一人、轉移一人、穩定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全市安排科技扶貧項目資金2418萬元,實施科技扶貧項目45個,實現總產值近15億元,安排貧困人員就業3千余人,輻射帶動農戶9萬余戶,惠及近百萬人,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收。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突出“五個重點”,力求“五個突破”,努力推進“雨露計劃”工作上臺階、上水平
(一)突出開拓創新,力求在工作機制和方法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創新領導機制。堅持把“雨露計劃”培訓工作擺在扶貧開發的重要位置來抓,做到市、縣扶貧辦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親自抓,職能科室具體抓的工作機制,確保領導到位。市扶貧和移民辦主任洪明高度重視,并深入基層檢查指導,調查研究“雨露計劃”培訓工作。分管領導也經常帶領有關人員深入縣、鄉、村和培訓基地檢查督促,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確保“雨露計劃”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是創新工作機制。明確了市、縣扶貧和移民辦綜合科(股)為“雨露計劃”培訓工作職能科室,制定了“雨露計劃”培訓工作考評方案,將“雨露計劃”培訓工作列入扶貧和移民工作年度目標綜合考評主要內容,與部門、單位(個人)的工作業績、獎懲直接掛鉤,切實做到“任務有人抓、工作有人做、責任有人負”。
三是創新工作方法。今年初,市扶貧辦專門召開專題會議,傳達上級會議精神,學習文件,吃透精神,培訓業務,研究部署“雨露計劃”培訓工作,明確任務和職責。每年定期召開全市“雨露計劃”工作流動現場會,實地觀摩交流,總結推廣經驗,宣傳表彰典型,有力推動了我市“雨露計劃”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突出培訓方式多元化,力求在培訓質量上取得新突破
我市把“雨露計劃”培訓工作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緊扣“技能培訓是手段,輸出就業是目的”這一關鍵環節,在堅持“訂單式培訓”等有效形式的同時,把培訓平臺下移,實施“雨露計劃”培訓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等多元化方式,在培訓質量上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采取“校校聯動”,把培訓班辦到鄉(鎮)中學。實行培訓學校與鄉(鎮)中學合作,利用寒、暑假或課余時間,對有意愿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進行實用技能培訓。
二是采取“校企聯動”,把培訓班辦到企業。實行“扶貧部門一培訓基地一用工企業”一條龍聯合辦學的方式,扶貧辦資助培訓經費,培訓基地和扶貧部門共同招收培訓學員,培訓基地負責培訓,培訓基地與用工企業共同負責實訓,用工企業負責安置就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采取“校鄉聯動”,把培訓班辦到鄉(鎮)村。實行培訓基地與鄉(鎮)村聯合培訓,將培訓平臺下移到鄉(鎮)村、下移到田間地頭。
(三)突出與工業園對接,力求在轉移就業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針對我市工業園快速發展,用工尤其是技術工人短缺等情況,各地加大了與工業園區的對接力度,實行主動對接、無縫對接,提高就業率和就業穩定率。近五年來,全市轉移就業率提高到96.2%,在工業園就業56658人,占轉移就業總數的79.8%,有13個縣(市、區)在工業園就業率達到80%以上。為進一步確保培訓人員穩定就業率,強化了就業后的跟蹤服務。一是建立了就業回訪制度。對培訓就業人員定期回訪,掌握他們的去向、報酬、思想動態等情況。二是建立了跟蹤服務制度。對轉移就業人員實行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及時進行就業指導。三是建立了就業人員臺帳。將培訓人員情況輸入微機進行建檔,實行動態管理。
(四)突出“一村一名”中專生和中高級技工培養,力求在短期培訓與職業學歷教育結合上取得新突破
為更加扎實有效推進貧困地區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2005年以來,我市積極創新培訓思路,不斷改進工作手段,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在全省率先開展了重點村“一村一名”中專生培養計劃實施工作。2008年,按照省辦統一部署,又開展了“一村一名”中高級技工培養工作。7年來,在全市扶貧開發重點村共招收培養“一村一名”中專生和中高級技工5970人。會昌籍學員王忠敏2007年數控專業畢業生,選送到韓國三星集團實習,月實習工資3800元人民幣,畢業后在上海三星企業任部門主管,月工資高達12000元。這項工作的開展,有效提高了貧困戶技能素質和就業能力,顯著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基本實現了“培訓一人、轉移一人、穩定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五)突出監督檢查,力求在規范化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對培訓基地實行動態滾動式管理。對全市“雨露計劃”培訓基地每學期進行1-2次全面督查、每學年進行一次綜合績效考評,實行“績效考核、動態管理、優勝劣汰”的管理機制,督促各培訓基地不斷強化教學實訓管理、完善提升“辦學功能”。興國縣專門安排1名科級干部長期駐點在培訓基地,監管指導“雨露計劃”培訓工作;安遠縣職業中專為提高教學實訓管理能力,堅持“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先后派出多批教師到廠校跟班學習,充實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
二是對培訓資料的建檔立卡進行定期督查。要求各級培訓基地和扶貧部門嚴格按照企業用工資料庫、貧困勞力培訓就業意愿資料庫、培訓學員資料庫、學員就業和跟蹤服務資料庫“四庫”建設要求,建立起資料完整、內容詳實、數據準確的培訓工作資料檔案,定期進行全市性或片區性的督查。安遠、南康、寧都、興國、瑞金、贛縣、于都、會昌、大余、龍南等縣(市)培訓基地實行專門場所、專人負責管理培訓檔案資料,有效提高了轉移培訓工作質量。
三是對培訓資金的使用管理進行常態化跟蹤問效。要求各級扶貧移民部門和培訓基地切實執行上級有關培訓資金使用管理規定,嚴格請款、報帳制度,堅持做到“專款專用、有效使用”,嚴防培訓資金“跑、冒、滲、漏”。嚴格培訓券使用管理,堅持由學員本人填寫培訓券,由培訓基地憑辦班有關原始資料,辦理申報請款手續,經扶貧移民、財政部門審核批準后,方可撥付款項,有效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確保了各項培訓工作的有效進行。
二、堅持“三注重、三提升”,充分發揮科技扶貧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注重產業發展,提升產業輻射效應
在申報科技扶貧項目過程中,我市圍繞全市主導產業發展,選擇有發展前景的產業扶持。安遠縣通過科技扶貧項目建設,調動了項目區附近農戶種植臍橙的積極性,僅欣山鎮就建設了兩個萬畝臍橙示范基地,帶動農戶近5000戶;于都縣利用黃麟鄉羅西、車溪鄉五豐無公害臍橙科技扶貧項目,安排1000余戶貧困戶的勞力就業,帶動項目區周邊農戶開發無公害臍橙種植面積2萬多畝。贛縣扶貧和移民辦與江西綠宏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百花園輕基質網袋育苗科技示范基地,帶動1500多戶近2000勞動力就業,產業輻射效應明顯。
(二)注重科技推廣,提升農民致富能力
為了能充分發揮科技扶貧項目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在科技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激發貧困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全市每年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80期以上,培訓人數5000人次以上。贛縣無公害蔬菜基地,采取“黨員+農戶,大戶+貧困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種植面積6500多畝,覆蓋11個行政村,帶動農戶4100多戶(其中貧困戶500余戶),人均增收300多元。瑞金市生豬良種繁育示范基地,推行“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為貧困養殖戶統一提供良種仔豬、飼料、技術培訓、生豬保價銷售等服務,貧困農戶人均增收達到500余元。
(三)注重節能減排,提升科技示范效益
在科技扶貧項目建設過程中,注重科技扶貧項目的綜合示范作用,力求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興國縣臍橙智能節水灌溉項目,采用計算機智能控制,科學施肥(水)噴藥,每年可節約水費和人工費等成本約40萬元,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實現了生態環保;寧都縣會同良種生豬繁育場,采取“豬-肥-果”循環生態標準化規模養殖模式,利用自己的種豬和技術優勢,帶動周邊農村貧困戶2300多戶發展生豬養殖,建設零排放豬舍20多萬平方米,使生豬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糞污零排放,實現了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科技扶貧項目的綜合示范效益。
[作者簡介]
羅開蓮,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黨組成員、副主任。
責任編輯: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