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韓國語教學的相關工作經驗,以韓漢數字“三”對比為研究對象,論文首先闡述了數字“三”的含義,進而分析了韓語和漢語中數字“三”的各種文化含義和其在成語、俗語中的使用情況,在此基礎上,對二者進行了比較,全文是筆者長期教學基礎上的理論升華,相信對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韓語 漢語 數字 三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176-02
數字本身是為了計算人類周邊各種事物或分類現象,所以數字本身不能區分好與壞。但是韓中兩國人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在他們的文化歷史中對特定數字賦予了其他含義,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兩國民俗活動中數字和被關聯的行動在生活各個領域頻繁出現。韓中兩國人不僅賦予了數字特定的意義,而且使這些數字在社會文化影響下產生了與其本意無關的吉兇觀。具有吉和兇意義的數字和各種民俗活動結合形成了韓中兩國特有的文化。直到現在這作為一種傳統,特殊的數字或次序是各種禮儀和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不是各種規矩、行事和習慣當中必然要使用特殊數字,但是如果盡可能不用那些數字的話心里會感到不安,那就是因為人們已經無意識地習慣了特殊數字的禁忌或信仰。
1 數字“三”的含義
為了正確理解數字“三”,我們有必要先簡略了解“一”和“二”。“一”雖然是一個數量,但同時也表現所有事物,是太極之數。從陰陽一致來看,“一”是絕不和其他數字混合的純陽數字,而且因為是最早的數,所以從“一”開始寄寓著產生所有數字的誕生之意。“二”不是最早的單位,但卻是最早的陰數的純陰數字,具有陰和陽,天和地,男和女一樣的相反的兩種要素的對立和融合的意義。“一”和“二”結合產生的數就是“三”,也就是陰陽調和才完整形成的數字就是“三”。“三”作為代表陰陽的“一”和“二”的對立的一個補充,象征著完整、安定、調和和變化。在這里,所謂完整的意思不是像雙數一樣可一分為二,而是不破壞原數“一”的神圣的整體變化的意思。“三”雖然可以分為三個,卻帶有似有三條腿的鐘鼎的整體、完整的強烈象征之意。
2 韓國語中的數字“三”
韓國人在游戲中的勝負或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不是要僅僅一兩次而是一定要三四次才能結束。這就暗含著韓國人對數字“三”有多么重視[1]。數字不僅單純地意味著個數而且可以被稱為是表達意思的媒介語言,就想花語一樣,是包含著含蓄意義的象征性語言。而在數字中“三”因為蘊含著神圣、完全、至高無上、創造等意義,世界各宗教、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甚至于俗語中都常用到數字“三”。
在韓國古代文化中無論是紀實文學還是民間文學,出現最多的就是數字“三”。檀君神話中有 “三危太伯”,“三符印,三千徒”和“熊虎得而食文忌三七日”。民間故事中有“三兄弟”、“三難關”和“三次變身”等。俗語中有很多帶有“三”的俗語,如‘(玉不琢,不成器)’‘’(老調重彈)。韓國總統在內閣會議,國會議長在國會決定做決定時也一定要敲三次司會棒。在國家性活動時也要三呼萬歲。在酒席上三杯表示哀悼。在韓國人喜歡的花圖游戲的一種“go-stop”里,聚集三人以上就能玩,游戲規則以三點為基數。印刷時候也是,三次baCqItx+HDeaxl1N0a2FwpHF3hDe4AQadrFGkgntzqE=矯正后才可印刷。和上述一樣,宗教、學問和風俗在韓國實際生活中,與數字“三”相關聯的事例可以找到很多。
3 漢語中的數字“三”
數字“三”除了本意三以外,還有“多數”的意思。如果從《易經》中的“數成于三(數是由三完成的)”,“三者,數之小終(三是數的小結)”句子來看,可認為三是數的終點,也可認為“三”是代表多數。所以,在漢語中使用三的虛化含義“多數”的意思。《詩經-衛風-碩鼠》中的“三歲貫女(侍奉三年)”的“三歲”意思就是多年。“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天不見,好像已過了秋天)”中的“三秋”意思也是多年。若描寫男女間哀切愛情的苦痛的話,可用“多年”解釋。《論語》中的“繞梁三日(指高昂響亮的歌曲聲回旋三日不知停止)”中的“三日”意思是長時間;“三思而后行(想了三次后再做)”中的“三思”意思是考慮再三;“吾日三省吾身(一天反省自己三次)”中的“三省”意思是反省很多次。這些“三”一般都廣泛使用多數的意思,具有多數含義的句子還有“三虎出一豹、三年有成、狡兔三窟、三人成虎、韋編三絕”等。
“三”和其他數字聯合使用的話,更強調“多數”或“多次”。如三病四痛、三令五申、三推六問、三征七辟、三災八難、三衢九陌等。
“三”除了多數意思之外,和十以內的數字比較的話,作為小數還有“少數“的意思。例句有“三人成眾、三句話不離本行、三言兩語”等。
綜上所述,“三“具有相反的“多數”和“少數”的含義。“三”除了數量上的意思之外,還象征一個個互相銜接形成的一個整體。從形態上看,“三”是“一”和“二”結合形成的定數,從意義上看,“三”代表天地的道。事實上,天·地·人形成萬物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古代,中國人把單數“一”象征天,雙數“二”象征地。因為天的能力包含地,所以象征天的“一”包含象征地的“二”形成“三”。因此,“三”象征包含天地萬物的天。也就是說,“三”作為陽數的起始數字“一”和陰數起始數字“二”最初結合產生的變數,完全是陰陽調和形成的數字。
“三”可被稱為是產生宇宙萬物的基本數。如《道德經》第42章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混沌的狀態崩潰時分離出了天和地。天地二物結合成“三”,“三”制造了世間萬物。也就是說,“三”形成了天地人之道。這個觀點是從“天”、“地”、“人”為宇宙主要三種要素中得出的。“天”包括了所有天文、氣象、季節的變化,“地”表達了所有的山脈、地勢和動植物,而“人”代表了天地間最具智慧的人類和其活動。至此,對于“三”的崇尚達到了高潮。漢族這樣的哲學觀念表明了人類自身的地位,這樣的分類方法給樹立全社會·全世界的觀點帶來了影響。就連宇宙、時間和空間之外的其他具體事物也根據宏觀或微觀的三分法而分類。
根據崇拜“三”的思想,用“三”概括事物的詞匯很多。這其中涉及管制典章、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軍事地理、醫學法律、時令民俗、歷史人物和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如下所示。
管制典章類有“三玄、三禮、三司、三臺”[2]等,倫理道德類有“三戒、三綱、三畏”等,宗教信仰類有“三消、三元、三界”等,軍事地理類有“三軍、三江、三湘”等,醫學法律類有“三焦、三陰、三陽、三因、三消、三典”等,時令民俗類有“三伏、三更、三時、三春、三秋、三夏、三朝、三友”等,歷史人物類有“三皇、三王、三牲、三遷、三國、三典、三蘇”等,文學藝術類有“三百篇、三家詩、三都賦、三字經、三品、三絕”等。
直到現在,“三”也依然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頻繁使用。例如:三防、三通、三不管、三個代表、三大生、三大球、三廳、三化、三子、三料、三匠、三好、三廢、三包、三超等。無論古今,從漢語中和“三”關聯的詞匯豐富來看,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三”的偏愛和對“三”的認識過程中表現出的諸多智慧和創造精神。
4 成語和俗語中的數字“三”
在中國成語十分豐富,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廣泛使用四字成語。成語反映了中國人的智慧。所以想要深入了解漢語數字“三”的含義,成語是十分重要的工具。而在韓國,俗語在國民中被廣泛使用。通過韓國語俗語可以了解韓國人的生活習慣、意識構造,所以有必要了解關于數字“三”的韓國語俗語。
4.1 韓國俗語中的數字“三”
俗語是在百姓間廣泛流傳的通俗而形象的定型語句,是名符其實通俗話語,其本質是民間的,像珠子一樣一句一句地反映了民族社會長久的經驗和智慧。韓國俗語反映了韓國人的智慧,具有豐富含義。其中出現了很多數字“三”。
韓國俗語中最常出現的數字就是“三”。“三”具有大、多、繁盛的意思。
:再說說要走,結果生了三個孩子才動身。嘴行千里,身子還在家里。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韓國俗語中也有“三”表示數量三的。
:三更見厄運,表示無妄天災,飛來橫禍。
:三十六計走為上。
韓國俗語中頻繁出現了‘(三年)’、‘(三代)’,表示長久歲月的意思。
:狗尾巴存三年也變不了黃鼬尾毛。比喻本質壞的東西,時間再長也不會變好。
:聾三年,啞三年。意思是說舊時女人出嫁后,三年內最好裝聾作啞,表明女人做人媳婦的苦楚。
韓國語俗語中的‘(三天)’表示是幾天、短時間的意思。
:餓了三天,沒有不偷東西的。三天不吃飯,什么事都敢干。
:餓了三天的老虎還管你老爺不老爺。
韓國俗語中‘(三歲)’‘(三月)’也常出現,表示第一次,小時候的意思。
:三歲習慣八十依舊。
:有好結果的事一開始從它的氣味就知道了。
4.2 中國成語中的數字“三”
成語中用到很多“三”的數量意義三。如:三班六房、三從四德、三分鼎足、三分五氣、三綱五常、三皇五帝、三馬同槽、三山二水、三生有幸等。
“三”除了數量意義之外還有多數的意思。如:三朝元老、三番五次、三翻四覆、三復斯言、三姑六婆、三復白圭、三魂七魄、三緘其口、三教九流、三六九等、三令五申、三朋四友等。
“三”除了多數意思之外還有少數的含義。如:三長兩短、三言兩語、三好兩歹、三戶亡秦、三三兩兩、三三五五、三頭兩緒、三人成眾、三五成群等。
5 結論
本論文以數字“三”為中心,比較分析了韓漢雙語中數字“三”的含義和在俗語、成語中的使用情況。在韓國語教學中,如果在講授數字和關聯詞匯時加入數字的文化象征意義,并和漢語相關數字進行對比分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深化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國學大百科事典已酉文化社,1972.
[2]王國安,王小曼.漢語詞語的透視漢語大詞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