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大量的閱讀中去感知,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達到“學校—作文—做人”的目的。
關鍵詞:結合社會 結合思想 結合行為 至理名言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200-01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對這句話我有著很深的理解。所以,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我的愿望便是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大量的閱讀中去感知,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達到“學校—作文—做人”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并且強調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多讀書,讀好書,一直達到愛上讀書,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的觸動而有感而發,并且能夠結合社會、結合思想、結合行為,這是我苦思冥想的。我常常感嘆于學生課外閱讀的貧乏,又痛心于學生的時間如此的浪費。在焦慮中,我產生了一個想法—— 讓全班的孩子讀世界名著!我希望通過我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和督促,讓孩子有被動的讀書變為積極主動,乃至愛上讀書。我想讓書來充裕他們的時間,讓書來影響孩子們……
于是,從小學三年級起,我就開始實施我的“計劃”。到現在學生剛剛升入五年級,他們已經讀了我推薦的《愛的教育》、《魯濱遜漂流記》、《綠山墻的安妮》、《1騎鵝旅行記》、《兔子比特的故事》、《昆蟲記—— 青少版》等經典的名著,這些都是很適合孩子們閱讀的。
剛開始學生拿到一本書,我指定他們每天閱讀定量的篇目,再用自己的話講出章節的大致意思給家長聽,家長在書上簽上字,并且讓學生勾畫出好詞好句,或背或超。每天上語文課,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閱讀情況。在我的安排與督促下,每天的閱讀漸漸成了學生的習慣。
為了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也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鼓勵學生超前閱讀。在我指定的閱讀時間內,提前完成閱讀的同學都要獲獎。淺淺地,學生開始喜歡讀了,特別是讀完《綠山墻的安妮》這本書以后,他們紛紛在日記中寫到:我終于嘗到了老師說的讀書是“愛不釋手”的滋味了。
作為世界名著,都有深刻的思想含義。于是,我每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和同學們談談正在讀的名著,讓他們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并且不斷鼓勵和贊揚他們。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交談,我感到,學生是很會讀書的。對一本書,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
記得初讀《綠山墻的安妮》時,我想,只要學生能了解安妮是一個善良、充滿想象力,又熱愛生活的女孩就行了。沒想到通過閱讀,他們所體會到的遠遠不止這些。特別是書中“死亡的收割者”這一章節感動了許多的學生。收養安妮的馬修死了,許多同學紛紛談到:在安妮的眼里,馬修并沒有死,只是睡著了,馬修永遠都在陪伴著安妮。“死”再也不是一個可怕的字眼……
談到“安妮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時,學生更是暢所欲言。
“安妮是一個善良、懂得報恩的人。”
“安妮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想象力的人。”
“豐富的想象力會讓自己在美麗的世界里生活,我真羨慕安妮。”
“安妮總是那么樂觀,沒有痛苦和煩惱,是一個能把痛苦化為快樂的人。”
“安妮無論身世多么凄涼,可是從她的身上卻只感到快樂。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她都能夠樂觀的去面對,是一個值得我敬佩的人”。
……
安妮美好的品質深深地感染著大家。尤其是安妮“能夠為別人的成功而歡呼”這一美德,在現在的學生身上是很少見的。我從學生自己成功后得到別人的贊揚談起,讓學生體會到這一品質不但可以激勵別人,同時自己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之后,班上真的悄悄發生了變化。記得有一次李培英同學的一篇文章登在了《學習周刊》上,我發報的那一天,好多同學一看到這篇作文,馬上就沖著李培英豎起大拇指:“呀!你真棒!”同學們都能夠嘗試著真誠地為別人的成功而高興,而喜悅,開始體會到了這樣做的快樂。
學生寫出的閱讀后的體會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在讀完《愛的教育》后,王靜同學寫道:我懂得,“愛”這個字值千金,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只要我們心里珍藏著這種愛,就是幸福的。蓮花同學寫道:愛是相伴一生的。如果有了愛,什么樣的事情都會變得快樂起來!李培英同學寫道:人與人之間離不開“愛”,愛民族、愛社會、愛師長、愛父母、愛朋友,我也要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讀完《騎鵝旅行記》后,紅然同學寫道:做人要勤奮善良、樂于助人,這樣才會快樂。李培培同學的《變成第二個尼爾斯》中寫道:我很羨慕尼爾斯,多么想自己也有一段這樣的經歷。假如我是第二個尼爾斯,我就可以和大雄鵝“莫頓”一起周游世界。“莫頓”帶著我來到加拿大作家莫德·蒙格馬利筆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綠山墻。綠山墻的樹木蒼翠欲滴,“陽光水湖”溪水潺潺,我來到如詩如畫的大自然,放飛了無數煩惱與憂愁,盡情地享受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麗的世界。
……
感受也是一種理解。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的認識自己,用書來教育自己。他們彌足珍貴的感悟,使我體會到他們內心的世界的豐富與美好。
常常在讀完一本書之后,他們馬上又問:“老師,下一本書讀什么?”一些學生開始不滿足我的指定與推薦,開始主動接觸世界名著。在一次閱讀交流課中,他們談到許多名著,談到《鐵路邊的小孩》、《所羅門的寶藏》等竟然是我根本沒有聽說到的。我自以為名著讀得比較多,可是在學生面前,我依然感到了自己的貧乏。我也要和學生一起讀書,一起進步。于是我向學生借來自己沒有讀過的書,也開始讀起來。我與學生一起讀世界名著,一起談論世界名著,一道沉醉其中,不亦樂乎。
充滿智慧的書籍成了我與學生共同的朋友。記不清這是誰說過的一句話: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寬闊的海洋。難道不是嗎?優秀的書籍是至理名言和輝煌思想的寶藏,能夠激勵我們向真、向善、向美。與學生一道,與優秀的書籍為伍,與書中的優秀人物為伍,我們的精神將永遠不會孤獨。它影響著我們,影響我們的語言、行為、情操……
世界名著,引領我們,引領我們在書海中暢游,是我們永遠的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