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能夠恰當地創設情境,往往令學生對故事的感悟有所升華,教學難點也會迎刃而解。
關鍵詞:讀出情感 創設情境 迎刃而解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222-01
詩歌的語言精練、優美、朗朗上口、含義豐富,便于學生積累和背誦。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熏陶和感染,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研究與感悟。
如何避免過去的照本宣科式的解釋詩意又能夠使學生對詩意的感悟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呢?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積累有以下方法可供參考,愿與同仁商討!
1 多種形式的讀不可少
古語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讀古詩文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能夠是學生讀出情感、讀出詩句中句子的語氣,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2 要求學生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然在合理的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這樣還有利于老師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還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師生之間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寒山”、“霜葉”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是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于二月花”。
3 創設情境來幫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能夠恰當地創設情境,往往令學生對故事的感悟有所升華,教學難點也會迎刃而解。創設情境的手段有很多。
(1)最方便的方法—— 簡筆畫。例如,在教學《馬詩》的時候,利用簡筆畫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教學“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時候,我在讓學生讀后上講臺在黑板上畫一畫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并說一說畫了些什么?他們很自然的畫出了山、一望無際的沙漠、月(而且沙漠為白沙,月為彎月),教師指著簡筆畫中的“白沙”、“彎月”讓他們說這樣畫的原因的時候,他們就很自然的說出來“沙如雪”、“月似鉤”的含義。在接下來小組自主學習后兩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已經明白“金絡腦”是馬的籠套之后,教師提出討論話題,馬詩中為什么沒有寫一個“馬”字?是不是馬跑了題了?讓學生找出答案—— “馬”隱藏在詩句之中,教師適時簡筆畫“馬”,讓學生找出教師畫的馬與《馬詩》中的馬有哪些不同,進而討論出“金絡腦”代表的是一批立了戰功的千里馬,接下來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人以寫馬來寄托自己想要為國立功的急切心情,這樣,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2)最生動的方法—— 多媒體課件。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能夠展示出生動的畫面,播放優美動聽的音樂,可以在現語文的情景,使課文內容形象化,從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理解“樹頭花落未成陰”一句的時候,教師播放多媒體畫面。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自學,這一名句你們覺得可以怎樣理解?
生1:老師,就是樹上的花落了,未成為茂密。我從《詞語手冊》上看到了“蔭”的意思是“茂密。”
生2:老師,我覺得他這樣解釋讀起來不是很通順,我們兩個(指同桌)討論后認為應該是“樹上的花落了,葉子長得還不是很茂密”因為我覺得“未”的意思大概是“沒有、不是”,我們是看了多媒體課件畫面,畫面上樹的葉子是很稀疏的。
(大多數學生贊同)
師:是的,同學們通過各種方法來學習真是不錯的,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的就更準確了,其實學習遇到苦難時動腦子還是有很多辦法的。
可見,利用多媒體嘗試運用各種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學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3)積極體驗,化“靜”為“動”。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性格是好表現、好動、好模仿。因此,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不妨讓孩子自選角色,表演表演,通過表演,搭建一個互動的平臺。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可以淋漓盡致的演繹自己喜歡的角色:或者是詩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浪跡天涯的游子、或者是穿越時空的記者—— 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徜徉心靜,在心靈的碰撞中迸發靈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在師生互動的對話中去體驗詩的意境。形式活潑、生動有趣。
在教學《題西林壁》的時候,如何讓孩子理解詩中所隱含的道理,老師可以用紙板做幾座小山固定在一起,在上課的時候站在孩子中間讓孩子們描述自己看到的小山是什么樣的,或者是找一名學生站在學生中間,請其他人說一說自己看到了同學的樣子,然后討論為什么每個同學看到的圖像都不相同?進而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就是: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