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錄音科學,節目錄音制作結合多種素材,在把音樂、音響、語言糅合在一起的同時,還能借助先進的錄音與處理設備有效實現對音質音量的美化、修飾和調節,在融合編輯理念的同時,利用錄音師的自身藝術創作與技術以及播音員的播音技巧,對節目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的創作,最終將節目藝術化,為聽眾帶來更多的藝術享受與視覺、聽覺享受,進而從根本上提升節目播出質量與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節目錄音制作 拾音 錄音技術 制作合成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246-01
1 節目錄音制作之前期準備
節目錄音制作的首要任務就是錄音語言,語言的錄音是節目制作的基礎與核心,它是節目二次創作的基礎與前提,相較于其它類型的節目錄制,該方法即便是同一類型的節目,也可能因為訴說者演繹方式的差異影響錄制效果。因此,對語言播音的第一要求就是發音、吐字準確清晰,演繹滿足內容需求,語言表達符合故事安排或內容情景。
錄音前的前期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除了掌握錄音的形式與內容,男女聲、混合聲,吐字速度,應以何種狀態播報,選何種音樂作背景音樂,都需要明確規劃好。此外,播音前也有可能對已有內容進行必要的改動,因此負責人還需要做好播音員的情緒與心理工作,確保他們能夠以最佳狀態發揮出應有水平。
2 節目錄音制作之拾音處理
2.1 據場景合適選用話筒
拾音階段,要根據場景合理的選用話筒,語言播音中,通常選用的話筒有兩種,一種是電容傳聲器,另一種是動圈傳聲器,如美國EV、奧地利D3700、舒爾SM58以及德國森海塞爾等,文藝錄音選用的傳聲器為C-3000,上述傳聲器的共性優點是較高的靈敏度、寬頻度以及噪聲低等,錄制出來的藝術感染力與真實性較強,音質音量也相當高。
2.2 關于傳聲器與聲源的位置處理
語音拾音過程中,傳聲器與聲源的位置關系,如何發聲等內容都要仔細考慮,通常位置范圍在三十厘米,但也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場景、室內混響時間長短以及劇情要求做出相應調整,混響時間長,可貼近聲源;時間段,可遠離些。傳聲器應盡量減小與聲源的角度,確保聲源在傳聲器中心線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生動的音質。
2.3 “噴話筒問題”的解決
語音拾音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演繹者話語轉換時的抽氣聲以及噴話筒,后期制作過程中,抽氣聲處理相當簡單,但噴話筒的處理則相當麻煩。所以,拾音過程中,必須對以下幾點加以注意,出現噴話筒問題的句子大多由[p]、[b]開頭,解決措施是:在聲源發出聲音時,及時調整聲源與話筒間的角度,讓話筒軸指向聲源而非直接正對聲源;或將話筒傾斜于聲源上方,這樣就能夠有效的避免因對嘴產生低音成分。亦或者將話筒擺置在演繹者下方;或在話筒上裝置放風網。同時,話筒的指向性也影響著拾音距離,當話筒為無指向性時,播音距離可以適當的貼近些,當話筒為心形話筒時,其放置距離為無指向性的1.5倍,其差別的主要原因在于兩者混響聲的拾取存在較大的差異。
2.4 錄音方法的選擇
錄音方法會根據節目要求的不同而選擇。例如,節目要錄制的是文學節目,朗讀的是一首詩歌,詩歌對意境要求非常高,語言動態范圍較小,在拾音時,會用一些輕音樂作為朗誦背景,此時,話筒的距離要盡量貼近播音員,但要注意盡量不出現重低音,低音的切削可用調音臺來調節,這樣,錄出的聲音才能夠讓聽眾身臨其境,給聽眾更加深刻的印象。如若錄制的節目中安排了一個陳詞慷慨激昂的環節,聲音變化幅度較大,此時就需要適當的將話筒遠離播音員,并利用調音臺對音質進行調整,以免出現聲音失真。廣告錄制內容非常繁雜,除了考慮到場景與內容的不同,同時還要考慮如何轉換室內外的感覺變化。
綜上所述,播音的整體質量與上述內容都息息相關。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要得到優質的播音質量,除了充分掌握好節目內容與場景的布置,同時還要“因地制宜”,靈活的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為后期制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節目錄音制作之后期處理技術
3.1 節目錄音制作之配樂
決定錄音作品成敗關鍵的主要因素是混錄與配樂工作,其也是節目制作過程中消耗精力與時間最多的工作。節目前期所錄制的內同,如廣告、朗誦詩歌等,為了能夠增添節目的藝術感染力、活力以及真實性,就需要在節目中添加背景音樂(配樂),即將音樂與語言作品相結合。有了配樂的作品,所呈現出的效果有了質的飛躍。
3.2 節目錄音制作之降噪
噪聲是影響音質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夠掩蔽信號,降低聽覺靈敏度,讓聽著產生厭煩心理。節目錄制造成通常有三個來源,一是相干噪聲,二是隨機噪聲,三十環境噪聲。隨機噪聲也可稱作熱噪聲,其主要出處為拍攝現場及其設備運行所產生的噪聲,該類噪聲通常會淹沒于信號中,錄制過程中不會被發現,但在后期制作中,將音量放大就會清晰的聽到這些造成;熱噪聲屬于高頻段,信號段一般在10~20kHz之間。
環境噪聲與相干噪聲的主要來源是外界環境、電磁場等干擾。這類噪聲的降低方法有很多,如借助音頻工作室的降噪軟件,通過調音臺實現降噪,緊閉環境噪聲的空間等。
3.3 節目錄音制作之頻率補償
頻率補償主要是指根據處理要求對聲音頻率進行處理,或衰減,或提升,從根本上改善節目信號功率均值,進而提升節目的清晰度與可懂度,實現聲音的美化與音質的提升。通常絕大多數語言信號在1kHz以下的頻譜多達80%,然而可懂度與清晰度的提升明顯使聲頻高于該頻譜,因此利用中高頻來提升節目的可懂度與清晰度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譬如說,語言信號中有齒音,致使聲音不夠洪亮,顯得蒼白無力,此時可以借助頻率均衡器來實現高頻(10kHz)的衰減,進而達到齒音消除的目的,同時,對低頻(100Hz)與中頻(12kHz)分量進行適當提升,以增強語言的厚實度。
3.4 節目錄音制作之混響
錄播室建筑材料的吸聲系數是影響混響聲強度的核心因素,兩者呈反比。建筑材料質地較硬,其反射能力較強,吸聲量較小,因此混響聲強度很大,反之,系數較大的吸聲材料,其反射能力就越弱,吸聲量也越大,混響聲強度就越小。通常我們認為,聲音結構的尾部即是指混響,其越強,聲音的銀色就越具有雄厚力。在節目后期制作中,混響通常是人為的利用調音臺等設備達到節目制作的混響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廣播節目的播音與錄制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它是在各種主觀與客觀的因素下形成,除了要把握好錄音與播音的技術,同時還要深刻了解作品的理念與藝術思想,錄音工藝的制作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制定科學,錄音工具與方法的選用要靈活多變。新的工藝與技術為工作人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思路。
參考文獻
[1] 紀惠敏.淺談錄音技術之拾音技巧[C].2007第二屆全國廣播電視技術論文集2(上).2007.
[2] 金森丈郎.使用麥克風的噪聲抽取裝置[P].中國專利:CN101569209,2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