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及危害,提出了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貨幣體系 美元 超主權貨幣 多元化 改革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250-01
1 國際貨幣體系的內涵及現狀
國際貨幣體系就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構成為:各國貨幣的匯率制度、國際儲備貨幣以及相關的國際金融事務的協調機制和國際收支的約束機制。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國際儲備貨幣的決定及各國的匯率制度的選擇。
一個運轉良好的國際貨幣體系至少應做到以下三點。
1.1 擁有幣值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
只有穩定幣值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使得國際貨幣體系運轉良好,使得匯率調節和國際收支調節能夠順利進行,才能有效的促進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保障世界經濟的穩步增長。
1.2 各國之間貨幣匯率的相對穩定與調節的靈活性
匯率是開放經濟環境下的核心工具變量。匯率不單是一個影響與外部經濟世界交往的變量,還會影響內部的穩定與增長,它是聯系內外部均衡的橋梁,在維持一國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時起著重要的作用。匯率的調節靈活性和匯率的穩定在國際經濟交往和世界經濟發展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1.3 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
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永恒的,所以怎樣調節國際收支使其趨于平衡是問題的核心。國際收支失衡是雙方面的問題,只有順差國和逆差國同時調整經濟結構,推動自身的國際收支走向平衡,那么世界經濟失衡的問題才能解決。
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之后,由各大國之間互相妥協與協調形成的一個非正式體系,俗稱“牙買加體系”。牙買加貨幣體系以幾個主要發達國家貨幣如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等,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實行浮動利率制。由于匯率可以自由波動,所以既可以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也可以通過匯率波動來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匯率自由波動和多國貨幣作為儲備貨幣,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匯率和國際收支調節更加靈活,因此在近四十年來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2 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危害
首先,雖然牙買加體系以多種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但由于美國具備全球最強的綜合經濟實力、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發揮的作用,美元很快成為了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據IMF數據顯示,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一直在六成以上,但自2007年以來呈逐年下降趨勢。這種事實上的單一國際儲備貨幣體制,導致了所謂的“特里芬兩難”。即如果美元作為全球唯一的儲備貨幣,總會面臨這樣的兩難選擇。如果美國持續保持經常項目順差,那么只有當美國資本項目逆差足夠大時,才能滿足全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相反,如果美國持續的保持經常項目逆差,雖然可以為全球市場提供足夠的貨幣供給,但長期經常項目逆差的積累不僅會產生債務危機的風險,也意味著美元的濫發,使得世界各國手中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處于不斷縮水狀態,從而影響國際市場繼續美元及美元資產的信心。
其次,由于美元價值穩定職能的缺失及全球匯率協調機制的缺失導致國際匯率體系長期不穩定性波動,貿易危機頻繁發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的雙掛鉤被取消,黃金實現了非貨幣化,喪失了衡量貨幣價值的標準。而美元卻無法替代黃金成為國際貨幣價值的新標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由于三元悖論,即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三個目標是不可能同時實現的。作為自由經濟的積極倡導者,美國為了本國經濟發展,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不可能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因此美國只有犧牲匯率的穩定性,放任美元匯率自由浮動,造成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波動。同時,浮動匯率制的廣泛應用,使得各國在面對經濟衰退時頻繁使用匯率武器,大打貿易戰,造成國際金融市場更加復雜動蕩,為金融危機爆發埋下了隱患。
最后,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全球貿易不平衡加劇。Greenwald和Stiglitz(2008)提出判斷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好壞的三個標準:第一,國際收支可持續;第二,穩定的匯率;第三,單個經濟體既不會遭受由于持續外部赤字所帶來的通貨緊縮損失,也不會遭受由于持續外部盈余所帶來的通貨膨脹損失。他們分析得出結論:這三個標準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下都沒能達到。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缺乏有效的全球調整紀律,使得一國可以長期積累大規模的失衡而不用承擔調整壓力(無論是盈余還是赤字)。Obstfeld和Rogoff(2005)曾將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視作為“懸在世界經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認為美國收支失衡是不可持續的。
3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當前,可供選擇的改革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
2009年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了題為《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一文,認為“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而言,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經常產生矛盾”。他強調應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的內在缺陷。這一超主權貨幣可以在拓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用途的基礎上建立。這一觀點認為通過創造超主權儲備貨幣為全球提供價值穩定的流動性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得到了多方面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
3.2 實現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
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還不能在短期內改變以美元為主導的單極貨幣體系,但從長遠來看,將逐步由單極向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發展。隨著歐元等主流貨幣的日益成熟與壯大,隨著區域貨幣合作的進一步加強,競爭性貨幣格局將逐步替代當前美元霸權體系,具有內在約束力和外部協調性的多層次多元國際貨幣體系將建立起來。英鎊、歐元、日元、人民幣都是極具潛力的候選對象。這其中歐元的誕生以及其近十年的發展證明了區域貨幣合作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發展當中的重要作用并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效應,受其影響東亞地區的貨幣合作進程正在加速。正在積極籌建的海灣地區貨幣聯盟,也將對國際間資金流動和國際貨幣格局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在這種情勢下,盡早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成為我國的重大戰略選擇。由于歐美各國如今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債務高,財政狀況嚴重,經濟復蘇緩慢。因此可以預見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將會更加動蕩不安,而對這一體系進行改革也將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國應該抓緊這次機遇,積極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占據未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冉生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國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J].上海經濟研究,2009(2).
[3]周文貴,等.國際貨幣體系論[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4]李建軍.當代國際貨幣體系運行的理論框架、模式和面臨的風險[J].國際金融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