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路水毀,嚴重影響交通運輸的營運與安全,可產生極大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有效防治公路水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針對水毀的特點、水毀常見四種類型:橋涵破壞、路基沉陷、路基坍塌、防護與加固工程損壞的定義及成因做了簡要介紹,并提出了相關防治措施,以期公路水毀災害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社會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公路 水毀 防治
中圖分類號: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034-01
公路水毀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水毀可以導致路基路面損壞、橋梁沖毀、中斷,不僅影響公路通行能力,阻礙交通運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對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認識和公路水毀的成因,并根據水毀原因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對徹底根治公路水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作為公路養護建設工作者,必須加強對公路水毀防治措施的認識和掌握。
1 公路水毀及其特點
公路水毀是指公路沿線的工程設施由于受到水的作用遭到損壞。公路水毀具有以下特點:災害頻率不高,但帶來的損失大;防護工程的水毀占較大比重;水毀重復發生頻率高;從橋梁水毀情況看,多為小橋涵被沖毀,大中型橋梁極少。
2 公路水毀的類型和成因
公路水毀從表現形式來說主要有以下四種:橋涵破壞、路基沉陷、路基坍塌、防護與加固工程損壞。當然還存在其它形式,下面僅對主要的四種水毀類型進行分析研究。
2.1 橋涵破壞
橋涵破壞是指山洪暴發時,洪水沖刷淘空橋涵基礎,使橋梁失穩破壞或涵洞被水沖毀。其主要原因有:涵洞位置不當,孔徑偏小,無法有效發揮泄洪能力;橋位選擇不當,河床的地質條件差,極易發生沖刷;橋涵日常養護差,發生堵塞,水流不暢。
2.2 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在垂直方向上產生較大的沉降,路基不均勻下陷,造成局部路段基層破壞,使路面破損。形成原因有:填方路段填料選擇不當,施工過程中壓實度不足;路基結構組合不合理,彎沉過大;缺少必要的排水和防護措施。
2.3 路基坍塌
路基坍塌指路基土體或沿線山體(或土石混雜的堆積物)遇水軟化,在較陡邊坡無支撐的情況下,土體沿松動面下墜散開。形成原因有:排水設施不完善;路基邊坡土質松軟,坡度過陡;缺乏必要的擋土墻或護坡等防護措施。
2.4 防護與加固工程損壞
防護與加固工程損壞是指擋土墻、護坡等防護工程在不斷受到水流沖擊下,墻身產生滑移、傾倒破壞或擋墻全部沖毀的現象。形成原因有:防護與加固工程所處地基軟弱或基礎埋深過淺;擋土墻自身排水不暢;防護工程位置選擇不合理,擠壓河道,引起局部沖刷。
3 水毀防治對策
公路水毀危害巨大,一旦發生,損失無法預計。因此,水毀防治迫在眉睫,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通過實踐探索我們得出,公路水毀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盡量將水毀消滅在萌芽狀態,以免造成巨大損失。為有效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應注意以下幾點。
3.1 加強對橋涵破壞、路基沉陷、路基坍塌、防護與加固工程損壞的重點防治
(1)橋涵破壞的防治。
橋涵排洪能力不足是水毀發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汛前要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的汛情預報,定期定時詳細記錄上游匯水面積的大小,并結合當地以往水文記錄,做好最大洪峰流量的預測估算,以保證橋涵的排洪能力。若橋涵不能qlH8Y4TLwJWboyS6dVN1L639qVyASbgmhl0aJlVPDL0=滿足最大洪峰流量的排泄需要,則必須采取分流、導流、截流及清淤等措施確保橋涵的安全。
(2)路基沉陷的防治。
在軟弱地基上修建公路時,應特別注意對路基進行加固;路基設計要采用級配良好的砂性土等填筑路基;在沿河路堤、河灘路和橋頭引道等長期浸水路基要設置堤岸、護坡等防護措施;應分段設排水溝、涵洞將水引出路基,以免水積聚在邊溝內而下滲,影響路基穩定。
(3)路基坍塌的防治。
路基坍塌多發于山區公路,因此在公路選線時應盡量不要選擇地質水文不良地段,可采用臺口式路基;路塹必須設置邊溝,對于較長的路塹設置合理的縱坡;對于開挖段或半填半挖段,兩側山體坡度必須開挖到位,必要時設置合理碎落臺,對于地質不良路段,應采用噴鋪防護工程或生物固化來加固,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4)防護工程與加固工程損壞的防治。
防護與加固工程所在地段為軟弱地基時,要采用換土或砂礫、碎石、灰土等進行填筑;防護與加固工程基礎埋深,對于無沖刷地基,應在天然地基以下至少1m,對于有沖刷地基,應在沖刷線以下至少1m;擋土墻應設置排水設施;路塹擋土墻后地面應做好排水處理,設置排水溝;沿河路堤設置擋墻時,應結合河流情況布置,以保持水流順暢。
3.2 搞好公路基礎建設,全面養護
搞好公路基礎建設,應注重全面養護,對公路的路基、路面、橋涵及其排水防護等設施進行經常性保養、維護與加固。保持路面平整堅實、路拱適度;路基邊溝保持水流暢通;對橋涵構造物定期保養維修,并及時清理河床上的漂浮物和沉積物,保證橋涵排水順暢,以保證其滿足排泄要求;要對路基的截排水設施、支擋防護工程、橋涵的調治防護工程等經常性保養、維修與加固;對水毀的薄弱路段進行重點防治,綜合考慮季節氣候等影響因素,科學合理養護保養。
3.3 完善排水設施,增強公路抗災能力
完善排水設施是防治公路水毀的有效措施,在養護過程中,應加強排水設施的完善,因地制宜,及時增修、改建和完善排水溝、截水溝,注重對路基邊坡面的防護、沿河路段的沖刷防護與加固,不斷提高公路抗水毀能力和抗災害能力。
3.4 做好水毀公路修復工作,植物防護與工程防護相結合
水毀給公路帶來的損失巨大,如果不及時科學的修復水毀路段,水毀狀況還會更加嚴重,對交通運輸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水毀發生后,應在第一時間開展修復工作,在全面調查掌握水毀狀況后,分路線、分項目、分階段地做好修復的規劃與計劃,充分利用時間,及時科學有效的做好水毀公路的修復工作。另外,公路綠化能穩固路基,美化環境,保持水土,對水毀防治有一定作用,因此水毀防治應注重植物防護與工程防護相結合,大力加強公路綠化工作,保護生態環境。
4 結語
公路水毀防治工作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任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水毀原因千差萬別。因此對于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水毀,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在詳細勘察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用最科學合理的治理方式。總之,只要我們足夠重視水毀的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公路水毀必將得到有效的控制,損失也會相應的減少。
參考文獻
[1]胡建剛,張亮,茍睿,等.公路水毀的破壞型式、成因及防治對策初步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S1).
[2]趙桂娟,郭平.沿河公路路基水毀特點及其工程防護措施[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04(4).
[3]王繼宏.淺議公路水毀的成因與防治[J].甘肅科技縱橫,2009(1).
[4]王生鋒.關于重慶山區公路水毀問題的調查研究及其治理措施[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