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擬建場地位于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線路經過的場地原始地貌主要為剝蝕丘陵坡地地貌及海積平原。道路沿線場地地勢起伏較大,主要為山地、菜地、現狀道路、民宅,分布有多處河道。道路穿越地貌單元主要為剝蝕丘陵坡地地貌,局部為海積平原地貌,工程地質分區主要為淤積區及坡、殘積區。根據前期地質鉆探資料,場地地基土存在砂層,在動力荷載作用下有液化可能性,因此需要對地基土場地進行地震效應分析。
關鍵詞:地基土 地震 地震效應 剪切波速 液化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044-01
1 工程地理概況
擬建平潭道路工程位于平潭綜合實驗區,道路由西往東,為三級公路,設計速度為40km/h,公路總長度約5009.805m,道路紅線寬度為15m。路面等級:機動車道采用瀝青混凝土,設計年限15年,軸載標準BZZ-100KN。道路排水擬采用道路兩側明溝排水。K0+670-K0+970段為邊坡路段,邊坡挖方高度多為3~10m,最大挖方高度約為15.0m,邊坡屬巖質邊坡,坡高≤15m,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
本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三級,場地等級為二級,地基等級為二級,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市政工程建設場地類別屬Ⅱ類。
工程區地處大地構造單元為濱太平洋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東南沿海斷裂帶中段。
長樂—南澳深斷裂帶和平潭—南日東南斷裂帶平行在在建平潭大橋西、東側通過,切穿早古生代平潭—南澳褶皺帶的區域變質基底。海壇島平原北東向(30°)斷裂帶乃是海壇—東山斷裂帶主體,自平原至娘宮有8條壓性和壓扭性斷裂,其中主要有3條。中生代以來的燕山運動仍然表現為強烈的斷裂、破碎等脆性變形為主,并伴隨多期、次巖漿侵入和火山活動,但褶皺少見。
新生代以來的構造變動仍以斷裂變動為主,并具繼承性特征,但規模較小。在工程區與工程區附近的新斷裂主要有福清的東盛—洋門斷層、平潭的大園—南后澳斷層和東辟—澳仔斷層。這些斷層都與早期斷裂變動有關,或為其次級構造。
工程區地殼穩定性屬基本穩定區的閩東南亞區,第四紀地殼3000年來上升率為Sv=0.9~2.8mm/a,斷裂最新可能活動年齡22.6×104a,歷史最高震級6.5,基本烈度Ⅶ。
2 場地地震烈度及其場地穩定性
根據《城市規劃工程地質勘察規范》(CJJ57-94),建設所處的場地附近不具備產生地震斷裂和構造地震的內在因素,無動力地質作用的破壞影響,環境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屬穩定場地;場地地基較穩定,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影響較小,土質不很均勻,地基處理后適宜建設本工程。
根據國家《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本場地位于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抗震設防分類為標準設防類(丙類)。
3 場地土類型及建筑場地類別
根據場地地表下20m,且不深于場地覆蓋層厚度范圍內各土層類型及厚度,各巖土層剪切波速取值(經驗值)如:(1)填土130m/s。(2)細砂160m/s。(3)坡積粘性土200m/s。(4)全風化花崗巖300m/s。(5)強風化花崗巖(砂土狀)350m/s,根據土層的等效剪切波速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計算,對本路段場地地表下20m深度范圍且不深于覆蓋層厚度的土層進行等效剪切波速估算。根據估算結果,擬建場地土為中軟土-中硬土,場地類別屬Ⅱ類,特征周期0.45s(詳見表1)。
4 砂土液化判別
場地地表下20m范圍內存在細砂,在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條件下,部分路段會產生輕微液化,計算成果詳見附表《飽和砂土標貫法液化評判表》。(計算時,判別深度取20m,標準貫入錘擊數基準值擊,黏粒含量砂土取,調整系數。)
5 結語
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擬建工程場地土為中軟土-中硬土,場地類別屬Ⅱ類,特征周期0.45s。場地地表下20m范圍內部分路段存在會產生輕微液化的砂土層,部分路段道路修建后存在邊坡,屬抗震不利地段。在地震不利地區進行施工,需要對場地進行地震反應調查,尤其對于存在液化地層的地質條件,在施工過程或者運營階段中循環沖擊荷載作用下會出現液化現象,導致發生事故。平潭魚平大道場地地表下20m范圍內不存在軟弱土層,設計時可不考慮軟土震陷影響。道路修建后存在邊坡,且本道路部分路段存在液化土層,故本場地屬抗震不利地段。根據周邊環境地質條件分析,目前不存在巖溶、泥石流、滑坡、采空區、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質現象,但部分路段開挖后存在較高的路塹邊坡,有產生滑坡的可能,應進行邊坡支護。擬建場地總體較為穩定,適宜本工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