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江澤民有一個愛好,就是游泳。據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一書披露,江澤民鍛煉身體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每天堅持游600米。江澤民曾在一次會議上回憶,早年在武漢工作期間,“每天傍晚5點多,我都一個人到東湖游泳,我的游泳水平是在東湖練出來的”。
江澤民曾在北戴河的沙灘上留下不少的足印,但他在北戴河最主要的還是工作、開會和會見外賓等。
“兩不限制”采訪 江澤民曾不止一次在北戴河接受外媒采訪。
較早的一次是1995年8月12日,江澤民在這里接受了日本《朝日新聞》社長中江利忠的采訪。時值世界反法西期戰爭勝利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江澤民強調,只有正確對待中日關系上曾有過的那段不幸歷史,中日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才能繼續發展,真正做到“結束過去,開辟未來”。
2000年9月,江澤民決定訪問美國并參加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出訪之前的8月15日,他在北戴河接受了美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新聞雜志節目《60分鐘》的專訪。由于采訪者是以言辭尖刻而聞名的著名主持人華萊士,且條件是“不限制時間不限制問題”,江澤民這次安排被外界普遍視作“一個大膽而史無前例的舉動”。
華萊士準備了100個問題,實際采訪時,兩人一問一答88個回合。據 《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記述,除了對人權問題和所謂的集權統治進行了一般性提問,華萊士還挑了一些具體的、敏感的事情發問。在關于1999年美軍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問題上,華萊士問道:“你今天還認為美國是故意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的嗎?”江澤民答道:“我只能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美國是一個科技水平很高的國家。因此,到目前為止,美國‘誤炸’的解釋難以令人信服。”華萊士承認江澤民的巧妙回旋,“既不引發美國公眾的反感,也不和中國的國家政策相矛盾”。
華萊士想用一個他自認為是貶義的中國成語描述江澤民鋒芒內斂的特點,試圖以此“激怒”江澤民:“有些人說你成功的原因是‘綿里藏針’。這是你成功的秘訣嗎?”“在中國,‘綿里藏針’是對別人的贊譽之詞。我們的前任領導人鄧小平也獲得了這樣的評價。我不能跟他比。但我可以說我是一個相當有決心的人。這是肯定的。我當總書記有11年了,我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我將盡最大努力為我們的祖國母親工作。也許我的努力工作使我獲得了你提到的這種評價。”江澤民這樣回答。
采訪中很精彩的一刻,出現在華萊士詢問江澤民對“李文和事件”有何看法的時候。李是美籍華裔科學家,被美國方面指控為中國進行間諜活動。
華萊士說:“看起來在這次采訪中你第一次采取守勢了。我感覺這對你是一個難題。”
江澤民用英語說:“不,對我來說并不難。這是你的感覺。”然后將問題拋回給提問者:“你的看法呢?”
華萊士說:“考慮這個問題的不該是我。”
江澤民微笑起來,接著問:“(李)是不是中國間諜?”
華萊士坐在那里沒有作聲。其實他知道,外界早已對此案提出了質疑。
江澤民用英語繼續說道:“這是我第一次發現你遇到了難題。”
華萊士承認說:“是的,沒錯。我也許不該回答它。”
節目在美國播出時,華萊士在此處插入了一句苦澀的畫外音:“如果有什么時候應當改變話題的話,那就是現在了。”鏡頭也轉向了北戴河的一片波濤起伏的大海。
和科學家交朋友 2000年8月5日,江澤民在北戴河會見了6位特殊人物——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楊振寧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李政道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丁肇中教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馬庫斯教授、德國馬普學會生物物理研究所米歇爾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丘成桐教授。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前5位均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后一位是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獲得者。
下午4時,當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會見廳時,江澤民與他們親切握手。江澤民說:“很高興有機會在北戴河與各位見面……這些年來,你們在促進中國的科學研究、培養中國科技人才特別是年輕科技人才、加強中國科學家和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江澤民本人一直主張和科學家交朋友,曾專程參觀過丁肇中等科學家的實驗室,楊振寧、李政道等人也曾多次受到他的接見。他曾說:“各國間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在這場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我國有自己特有的優勢,這就是,在海外有數十萬華僑、華人科技專家、教授、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廣大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人才資源寶庫……我們一定要十分珍惜。”這個論述,在華僑華人界被稱為江澤民的“資源論”思想。
此次會見結束后,江澤民還宴請了6位科學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溫家寶參加了此次會見。
一個特殊的日子 研究北戴河的相關人士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8月7日”這個日子曾多次將北戴河與江澤民聯系在一起。
1996年8月7日,江澤民在北戴河會見出席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的中外地質學界知名人士。國際地質大會是國際科學會議中歷史悠久、規模巨大、學科廣泛、極負盛名的學術組織。來自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000名地質工作者出席了此次大會。
1998年8月7日晚,江澤民在北戴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荊江分洪問題。當年,受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的影響,長江流域發生繼1954年以來又一次大洪水,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位,長時間超過歷史最高紀錄,沙市江段也出現非常高的水位。于是,處于緊要位置的荊江是否分洪成了關鍵問題:分洪,意味著921.34平方公里分洪區將化為澤國,33.5萬人要轉移,將造成150億元經濟損失;不分洪,一旦決口,江漢平原、 武漢三鎮都將被淹,損失就不是用百億千億所能計算得了的。
8月7日14時,九江大堤突然決堤,而上游沙市水位還在不斷上漲,眼看就要突破45米。抗洪形勢陡然緊張起來。21時,江澤民在北戴河緊急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會議足足開了2個小時,最后決定,動員一切力量堅守堤防,并授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在沙市水位達到44.67米且預報將繼續上漲時,可視其時洪水大小,部分或全部開啟荊江分洪區的閘門。
經過幾次驚險的波折,在廣大抗洪官兵的嚴防死守下,8月17日,沙市水位從最高峰45.22米開始回落,長江洪水終于屈服了。最終,分洪區沒有分洪,長江大堤安然無恙!
2001年8月7日,江澤民與政治局常委朱镕基、胡錦濤、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戴河親切會見了受邀到北戴河休假的國防科技專家和社會科學專家,并同他們進行了座談。會上,江澤民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這次講話后來被稱為江澤民“八七”重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