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避暑勝地到中央暑期辦公地點,再到各領域專家休假場所,新中國成立至今,北戴河的角色不止一次地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原因?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了國防大學戰略研究部教授徐焰少將。
環球人物雜志:上世紀50年代,中央為何選擇在夏季去北戴河辦公?
徐焰:北京的夏天十分悶熱,當時別說空調,連風扇這樣的降溫設備也少有,加上第一代國家領導人中南方人居多,毛主席也尤其喜歡在水邊的感覺。而從環境、路途等方面考慮,北戴河海濱沙子質量好,海灘平緩,鯊魚少,距離北京又比較近,各方面條件都很理想。
另外,解放后,不少原國民黨達官顯貴和外國駐華人員在北戴河留下了一棟棟空別墅,堪稱華北地區最大的海邊避暑建筑群。這些設施是現成的,領導人去避暑不用勞民傷財重新建設。
環球人物雜志:北戴河又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夏都”的?
徐焰:最初,是因為毛主席特別喜歡在夏季到北戴河辦公,一去就不想走。為方便工作,大家也都跟著去。北戴河于是聚集了大批中國領導人和相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1954年,為保障領導人正常辦公,中央成立了北戴河暑期工作委員會,下設暑期工作辦公室,為中央機關服務。中央辦公廳警衛局也專門組成了暑期警衛、服務班子,奔赴北戴河展開工作。時間一長,北戴河便成為中國夏季的政治中心。
可以說,我黨的不少重大決策都是在北戴河制定的,許多影響到當時國內外局勢的重大事件也都發生在這里,或在這里拉開序幕。如1962年,正是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拉開了中蘇全面論戰的序幕。又如1971年,林彪、葉群就是從北戴河中直療養院原96號樓出逃,最終走上了不歸路……北戴河由此同釣魚臺、人民大會堂等地方一樣,因事關國家大事而變得十分重要。
環球人物雜志:除了見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北戴河還曾被稱為“中國政治的晴雨表”。這又是為什么?
徐焰:北戴河的政治地位與整個中國的發展脈絡是相吻合的。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國家領導人根本沒時間、沒條件休養。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各項建設順利進行,北戴河暑期辦公制度得以落實?!拔母铩逼陂g,暑期辦公制度一度中斷。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療養院重新收歸各個部門,一些中央負責人又在夏季到北戴河休養、辦公,國內一些重要政治活動、決策于是又和北戴河關聯起來。
環球人物雜志:中央為何又決定于2003年取消這一辦公制度?
徐焰:直接原因是,受“非典”疫情影響,中央各部委負責人不得擅自離京,更別提到北戴河休假。根本原因是,隨著社會發展,夏季防暑降溫措施已十分發達,過去一些領導人在特定地區休養避暑的狀況勢必要有所改變。當然,取消這一制度,將專為首長服務的設施向公眾開放,也是中央核心領導集體親民、廉政,發展社會民主化的重要表現。
環球人物雜志:隨著這一制度的取消,您如何看待北戴河的未來?
徐焰:如今,隨著“專家休假計劃”的實施,北戴河在凝聚人才、收集智慧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未來,北戴河必定是政治上退潮,經濟上漲潮。發揮其現有的資源和潛在的優勢,使其按旅游經濟的市場規律自然發展,將是最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