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秧歌的歷史
在我國東北、西北、山東等很多地區民間很早就有秧歌這種群眾性的娛樂形式,它以簡潔、歡快、參與性強的特點在城市、鄉村受到廣泛歡迎,并逐步演變成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秧歌舞起源于農業勞動,人們在田間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勞動,以敲鑼打鼓,用來助興,其實早在宋代就有農事中唱秧歌的記載,甚至在西周開始也有對個別地區類似秧歌形式的記載,后來人們不斷豐富發展,將農民們勞動之余自娛自樂的歌舞形式都統稱為秧歌。也有關于秧歌最早起源于祭神的說法,農民通過秧歌舞來祈求人丁平安、五谷豐登。現在廣義的秧歌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唱歌;二是舞蹈;三是小戲。然而我們平常所指的秧歌主要還是狹義上的秧歌舞。秧歌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唱腔和舞姿,又因各地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廣大群眾的感覺,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如東北秧歌生動活潑、幽默俏麗,西北秧歌健壯明朗、自由奔放,山東秧歌豪邁粗獷、舒展大度等等。各地秧歌又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逐步發展、日趨成熟,一直延續到當前的繁盛。甚至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流傳著“沒有秧歌不叫年”的習俗,每年進了臘月,村村鄉鄉便開始招呼人轟轟烈烈地排練秧歌,尤其在東北由于冬季“歇農”,不僅是正月,一直到四月農忙前,各地的山會、廟會仍有秧歌演出,成為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形式。
二、秧歌的主要表現形式
秧歌技藝通過身傳口授的方式傳承至今,除了秧歌的表演技巧本身源自生活易于被人們接受之外,也跟秧歌能夠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汲取其他藝術形式的養分有關系。各地秧歌變現內容和形式不盡相同,有的還不斷融合了民間武術,如“八卦掌”、“螳螂拳”、“長拳”、“少林拳”等,從而使得扮相更威嚴、舉止更穩健。再比如二十世紀50年代,全國掀起從上到下挖掘整理民間文化的高潮,文藝工作者紛紛到民間采風,以民間本色表演為基礎編排了很多表現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秧歌。很多地區秧歌表演內容豐富,隊伍結構嚴謹,但主要都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后是舞隊。各地因受不同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的影響,逐漸演變出多種風格,主要分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其成員構成、表演風格都有濃郁的鄉村特色。秧歌表演的角色中比較傳統的有樂大夫、花鼓、彩扇、貨郎、丑婆、傻小等等,大大增加了秧歌的娛樂性,詼諧的風格也是大秧歌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現在的秧歌舞樣式除了保留了傳統的扭、高蹺、腰鼓、花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