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上的彈丸寶地 通常所說的釣魚島其實是一個群島,位于中國福建正東、臺灣東北的東海海域,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幾個巖礁組成,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其中,釣魚島面積最大,約4.3平方公里,島上無人長期居住,該群島即因釣魚島而得名。
對于中日雙方來說,無論是中國東出還是日本南下,看似彈丸之地的釣魚島都是一個咽喉要道、一個必經之地。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來看,釣魚島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價值。在我大陸國土的海洋方向,有一條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音同遜)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這就是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第一島鏈”,它加上以美軍關島基地為中心,由日本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和美國馬利亞納群島等島嶼組成的“第二島鏈”,形成了對中國大陸的雙重遏制。在“第一島鏈”的中端、我東海方向的正面,是琉球群島和臺灣島,它們連同日本九州島,將我東海海域與太平洋分隔開來。這樣一來,處在臺灣島東北120海里、介于琉球群島和我大陸及臺灣省之間的釣魚島,就有了巨大的軍事價值。有分析人士指出,從戰略意義上看,如果釣魚島被日本利用,則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日本圖謀臺灣海峽的橋頭堡或前進基地,也會不可避免地成為美國進一步控制“第一島鏈”、遏制中國的關鍵環節。因此,對我國而言,釣魚島是保衛國家東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擴張勢力南下、打破“第一島鏈”遏制的前哨。
就海底資源而言,釣魚島周圍海域不僅海底石油儲備巨大,可達30—70億噸,而且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每年捕量達到15萬噸。1969年,聯合國下屬的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釣魚島周圍海域海底有著1000億桶的石油儲量,堪稱“第二個中東”。按照日本前國土交通大臣扇千景的說法,該地區埋藏著足夠日本消耗320年的錳、1300年的鈷、100年的鎳、100年的天然氣。由此可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戰略價值是重大的,不僅在于島嶼本身的主權標志,還在于潛在的軍事與經濟價值。
主權爭端來龍去脈 中日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源于19世紀末日本對外擴張,屬于歷史遺留問題。
釣魚島歷史上就是中國固有領土,在行政上明朝年間隸屬于福建,清朝初年起隸屬于臺灣。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完成的《順風相送》一書中首次提到釣魚島。1561年,明朝的地圖便將釣魚島納入中國福建的海防區域內。到清朝,中國與琉球的界線位于釣魚島南面海槽一帶,已成為中國航海家的常識。1719年赴琉球的清朝康熙冊封使徐葆光所著《中山傳信錄》更加清楚地指出了他赴琉球的海上航路:從福建出發,經花瓶、彭佳、釣魚各島北側,自赤尾嶼達姑米山(久米島)。書中還援引了琉球權威學者的觀點:琉球的姑米山乃“琉球西南界上之鎮山”,即鎮守琉球邊關之山。上述歷史記載充分證明,中國明清兩朝政府一直視釣魚島為中國領土,并將其列入中國的海上防區之內。
1895年1月,日本趁甲午戰爭清政府敗局已定,通過“內閣決議”將釣魚島編入其版圖,并秘密在島上建立樁標。同年4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攫取了臺灣島及釣魚島等附屬島嶼。1900年,日本給釣魚島起了日本名字“尖閣列島”,但這一名稱是從英文意譯而來的(英國人在19世紀末稱釣魚島為Pinnacle Islands,pinnacle意為尖頂)。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根據先前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規定,釣魚島本應作為臺灣島的附屬島嶼歸還給中國。但是,二戰后美國托管沖繩,并根據1951年的美日《舊金山和約》把釣魚島劃入沖繩。對此,中國政府當時發表聲明:舊金山對日和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因而是非法的、無效的。1971年,美日兩國在簽署“歸還沖繩協定”時私相授受,把釣魚島等島嶼劃入“歸還區域”。這一交易遭到中國政府強烈抗議后,美國政府表示,歸還沖繩“施政權”對釣魚島主權問題不發生任何影響。盡管如此,我們不難看到,美國出于自身戰略利益的需要,不惜在中日之間埋下釣魚島問題的禍根。
中日東海爭什么 如今,中日兩國在東海問題上的角力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東海劃界、油氣資源、戰略航道成為雙方在東海上的矛盾焦點。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這“一水”之間,卻糾結了太多恩怨。資料顯示,東海海域位于中國大陸和日本琉球群島之間,南北長約700海里,東西最寬處360海里,最窄處不過167海里。據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靠海各國都有主張自海岸基線外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權利。然而,中日相隔這“一水之間”,平均寬度僅為210多海里,這就導致中日各自要求200海里的海域管理權產生了重疊,需要進行劃界。但雙方在劃界依據上的分歧巨大,中國主張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第一項原則,即大陸架原則,劃分專屬經濟區,日本則堅持按照“中間線”劃分。
1982年,日本駐華大使館將一幅標有“中間線”的地圖遞交給中國,之后,“中間線”原則成為日方的一貫說法。日本主張的“中間線”,是先把中國釣魚島劃為日本領土,然后以日本北部島鏈和釣魚島作為其領?;c,對從這個基點到中國大陸沿岸島嶼的海域進行“等距離劃分”。日本據此占有的海域,比中國按照大陸架原則劃分的,多出16萬平方公里。按照日本的劃法,中國整個進出太平洋的路口都被封堵死了。而且,這條“中間線”剛好處于中國大陸武力投射的范圍邊緣。所以它從未被中國承認與接受。
春曉油氣田,位于距離上海東南270海里的東海海域,距離日本所謂的“中間線”2.7海里,由春曉、平湖、殘雪、斷橋和天外天等油氣田組成,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田。中日東海能源之爭就始于2004年中國對春曉油氣田的成功開發。2004年5月27日,日本《東京新聞》記者和日本某大學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飛機對我國春曉油氣田開發狀況進行了所謂“考察”。次日,他們在媒體上發表文章,開始大肆炒作這一事件,宣稱“中國向東海擴張”、“中國企圖獨占東海資源”。雖然日本承認,春曉油氣田在中國的大陸架范疇之內,但卻仿效伊拉克當年針對科威特提出的“吸管效應”理論,指責中國打算先下手為強,企圖竊取日本資源,因為春曉接近“中間線”,可能會把另一側日本的原油吸光。對于日本的無理指責,中國不為所動。至此,中日兩國的東海能源爭端公開化。
戰略航道問題實際上是東海劃界問題的延伸?!拔髂虾骄€”一直被日本視作海上生命線。這條漫長的弧形航線,從中東過印度洋、馬六甲,到南海、臺灣海峽、東海直至日本本土,是日本獲取能源、輸出產品的重要渠道。2009年3月中旬,日本兩艘尖端驅逐艦從日本本土啟程,一路南下,然后向西經馬六甲、印度洋,抵索馬里海域“打擊海盜”。隨即有學者指出,日本海上軍事力量并不弱,派艦索馬里暗含跟中國競爭的意味。
美國幕后操縱 就在中日釣魚島爭端日趨緊張之時,今年9月16日,美國防長帕內塔以“調停者”的身份開啟了中日之行。他在行前強調,美國在領土爭端問題上“不持立場”,此行意在敦促中日雙方“以盡可能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些爭端”。然而,縱觀中日東海沖突,隨處可見美國背后操縱的身影。
美國不僅是制造中日釣魚島領土主權矛盾的始作俑者,也是擴大矛盾的元兇。美國對日本侵占釣魚島一直持默許態度,近些年來更是公開支持。2001年12月,美國助理國務卿福特公開表示:“釣魚島一旦受到攻擊,美國有可能對日本提供支持?!敝袊嗣翊髮W國際關系學院金燦榮教授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它說明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這種變化,美國將日本拉入到其所實施的戰區導彈防御計劃,如果日本參與其中,美軍就會駐扎到釣魚島”。2004年3月,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艾利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美國終遂日本之愿。2009年7月,美國國會議員稱,日本在二戰之后實際
RTIuMI6PcWFzBwOD7WmtOA==控制釣魚島,美國事實上已經承認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這無疑打破了美國向來在表面上對中日之間領土爭端問題采取“不介入”的態度。2010年10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又一次向日本外相前原誠司承諾:《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目前,美國已經將釣魚島列入《美日安保條約》范圍,駐日美軍還和日本陸上自衛隊舉行了聯合奪島軍事演習。
日本在東海劃界問題上提出的“中間線”原則,實際上也是由美國主導的。美國企圖利用它在日本和中國之間做一定程度的軍事、軍力劃分,這樣一來日本的自衛隊和海上保安廳就可以利用這條線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共同監控中國大陸的一舉一動。
不過,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格局中,美國的最大戰略利益是既要中日之間存在適度緊張,使之相互牽制,誰也不能坐大成為美國的威脅;也要避免雙方爆發戰爭,這同樣會危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美國玩弄平衡術,無非是想在一個大的框架之下操縱中日關系,實現其國家戰略利益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