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大學畢業時,我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份工作。現在我女兒大學畢業,我告訴她,你需要做的是‘發明’一份工作。這就是全球化給每個人的挑戰,不管是在美國、印度、巴西還是在中國。”
9月初的上海書展上,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新作《曾經的輝煌》發布會上侃侃而談。
現年59歲的弗里德曼兩鬢已見白發,但目光深邃,神情專注,一言一行似乎都經過了深思熟慮。在他身上,有眾多光環:《紐約時報》資深記者、3屆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知名暢銷書作家、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他還是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問題專家,在《紐約時報》開設的專欄常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風向標,其著作《世界是平的》至今仍被視為研究全球化的必讀書。
近年來,弗里德曼把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了中國。2011年,他曾公開表示:“我希望未來看到一個強大的美國與一個強大、繁榮的中國相制衡。”在新著《曾經的輝煌》中,他開篇第一句話便說:“這是一本關于美國的書,但我們要從中國講起。”
中國要在變老之前先變得富有
《曾經的輝煌》英文名是《That Used To Be US》,這是一個巧妙的雙關語,US既表示“我們”,又暗示“美國”(美國的英文縮寫為USA),直譯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曾經”或“美國的曾經”。
“美國發生的問題,可能也將是世界要面臨的問題,包括中國有一天也會面臨這些問題。”弗里德曼在解釋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時說。在他看來,美國遇到的問題可歸納為三個:一是財政赤字;二是能源緊缺和氣候變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全球化趨勢以及相伴的信息技術革命。
在書中,弗里德曼刻意塑造了一個蒸蒸日上的中國和一個逐漸衰落的美國,不惜篇幅地從教育、工業、科技各方面“力捧”中國。但他認為,美國不應該學著讓自己變得像中國,而是應該追尋美國的傳統,變得“更像美國”,才能找到克服當前危機的方式,重返“曾經的輝煌”。
對弗里德曼書中描述的中國,很多中國人覺得頗有“捧殺”嫌疑。對此,弗里德曼表示,他希望美國能將中國視為一面鏡子,通過中國的優點來反思美國;另一方面,他眼中的中國,同樣有亟待解決,甚至難以應對的問題。
環球人物雜志:您認為,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弗里德曼:老齡化。你們要趕在變老之前先變得富有。很多中國家庭將會是4個老人、1對夫婦、1個孩子的模式,這會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中國要想在變老之前先變得富有,唯一的方式是從制造業轉變為創新和服務型經濟。這需要整體地創新,不是某一個產品一枝獨秀地創新,而是所有行業都需要更多的創新。
環球人物雜志:您提出過“高想象力國家”、“低想象力國家”的概念。您認為美國算是高想象力國家的代表,那么中國現在屬于哪一種?
弗里德曼:我認為中國正處在兩者之間,正在從低想象力國家走向高想象力國家。至于這個過程是快是慢,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何時能夠建立好的法制。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法制的約束,就沒有互信;沒有互信,就沒有創新。當我可以信任你,與你分享我的創意時,才能有創新。如果我不信任你,覺得你會偷走我的創意,而你也不信任他,我們每個人都不信任對方,那么創新就無法發生。
環球人物雜志:金融危機發生后,中美之間的關系和利益發生了一些變化。您怎么看待現在的中美關系?
弗里德曼:中美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有學者說過一個詞“中美國”,我認為這個說法有很高的真實度。在某種層面上,中美兩國形成了,或者說正在形成一個經濟聯合體。中國的繁榮離不開一個健康的美國,健康的美國也不能離開健康的中國。我想兩國未來的命運也將會是交織在一起的。
環球人物雜志:但中美之間仍然存在很多現實矛盾。
弗里德曼:當然,我們不是每件事都看法一致。中國和美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仍然在謀求一種共識:和平地對待分歧。英文中任何一個詞都無法描述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我認為可以把中美比喻成一對連體嬰,一方感到不適,另一方也會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要問這樣一個問題:我怎樣才能融入全球競爭?
2006年出版的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為弗里德曼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在書中,弗里德曼敏銳地察覺到全球化對國際形勢、整個世界的經濟格局乃至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勾畫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圖景。
《世界是平的》將全球化劃分為三個階段。“全球化1.0版本”始于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新大陸”的發現和遠航航路的開辟,讓世界開始“縮水”,那時推動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和國際舞臺上的競爭者是國家。1800年“全球化2.0版本”開啟,這時,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來自科技發明和革新:蒸汽機、鐵路、電話乃至計算機的普及讓世界變得更小了,這個階段推動全球化的主導力量是公司。全球經濟在這個時期誕生并成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市場。而在2000年跨入新世紀后,“全球化3.0版本”出現了。弗里德曼認為,“3.0版本將這個世界的競爭場夷為平地”,“全球化的主導力量不再僅僅是跨國公司、西方人。每個人都要問這樣一個問題:我怎樣才能融入全球競爭?”
6年后,弗里德曼進一步表示,世界不僅是平的,而且是“極其、非常、越來越平的”。他預測,世界未來的趨勢將是從“互聯”發展為“高度互聯”。“寫《世界是平的》時,我檢索索引,還查不到Facebook(臉譜)這個詞,Twitter(推特)還只是鳥叫的意思,智能手機未成氣候,云計算的‘云’還只在天上。世界從互聯到高度互聯,只用了6到7年時間。”他說。
在弗里德曼看來,高度互聯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家成立于美國的醫療設備生產公司,創始人是來自古巴和印度的移民,生產地遠在烏拉圭,首席執行官是南非人,工程師是以色列人,客戶在美國、歐洲,整個公司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地點,完全依靠網絡工具彼此聯系、雇傭專家、尋找廠商、經營業務。“這就是所謂的‘云制造’”,弗里德曼認為,這將是未來創新型企業乃至所有企業發展的方向。
環球人物雜志:您提出的“世界是平的”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身處這樣一個越來越平的世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弗里德曼:均等的機會。你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全球各地的人合作、競爭。坦率地說,這會改變個人能力和生活方式,也給了人們更大的生存壓力。
環球人物雜志:從您的書中可以看出,全球化不僅帶來便利和機會,這一趨勢更給每個人帶來了挑戰。
弗里德曼:對個體來講,挑戰更大。曾幾何時,大學畢業生可以打拼40年后舒服地退休安享晚年,但這段時光已經離我們遠去。以前你可以平庸,但現在,如果你只能做到“一般”的水準,那么你的老板會有更多的渠道找到比你薪水更低的人來取代你,甚至是用計算機和機器人就可以取代你。
環球人物雜志:您對當下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
弗里德曼:想要在“扁平的”世界里求生存,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學會如何學習。我在《紐約時報》工作了30年,可是我的孩子在同一家公司干30年的幾率幾乎是零。未來50年內你的工作也許會發生10次以上的改變,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懂得如何去學習。
我給美國的年輕人提出過三個忠告,我想,這對中國的年輕人同樣適用。第一,要把自己當作移民來思考問題,保持一種饑渴的狀態;第二,要像中世紀的工匠那樣尊重自己的工作;第三,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創業者,創業并不一定是要去開公司,而是要拿出好的創意。只有創意不會被計算機、機器人取代。
我一直是一名記者
作為唯一曾經3次榮獲普利策新聞獎的記者,弗里德曼被公認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人之一。
弗里德曼出生于明尼蘇達州一個優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家公司的副總裁。母親瑪格麗特二戰期間曾在美國海軍服役。弗里德曼的童年夢想是成為一名高爾夫球手,他還曾經在全美公開賽上當過球童。從青少年時代起,他開始熱衷于國際政治。1968年,15歲的弗里德曼第一次踏上以色列的土地,從此他的人生改變了。他驚奇地發現,耶路撒冷老城比美國的家更讓他依戀。在那里,他不但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民族,找到了文化歸屬感,也結識了很多阿拉伯朋友,開始認識到中東問題的復雜性。回到美國,弗里德曼做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決定:學習阿拉伯語。
“一個猶太人去研究中東,注定是走上了一條孤身一人的道路。”弗里德曼曾如是說。但恰恰是身為猶太人的他,在中東的舞臺上一鳴驚人。
1975年,弗里德曼以最優成績從布蘭迪斯大學畢業,后來又在牛津大學攻讀中東問題研究碩士學位。畢業后,弗里德曼在美國合眾國際社倫敦分社跑新聞,由于工作非常緊張,他甚至常常流鼻血。一年后,他被派往黎巴嫩貝魯特,在那里,他全程跟蹤了黎巴嫩內戰,其出色表現引起了其他媒體的關注。
1981年,《紐約時報》將他招入麾下,并在1982年以色列開始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之際再次將他派往貝魯特。當年9月,戰爭中的貝魯特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大屠殺。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民兵在以色列的默許下,在巴勒斯坦人聚集的薩卜拉和夏蒂拉難民營進行了長達40個小時的屠殺。弗里德曼對這一慘案的深入報道,為他首次贏得了普利策國際新聞報道獎。1984年,弗里德曼被派往耶路撒冷,他對1987年巴勒斯坦起義的報道為他再次贏得了普利策獎。1989年,弗里德曼將自己在中東10余年的經歷寫成《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一書。他的中東研究專業功底讓他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獨到視角,而他對中東地區的特殊情結,讓他筆下的貝魯特、耶路撒冷不再僅僅是新聞發生的背景板,而是一座座有血有肉、有無數悲歡離合的活生生的城市。對很多戰地記者和中東地區研究者來說,這至今仍是一本必讀書。上世紀90年代,弗里德曼回到美國,開始撰寫更多關于美國外交及經濟政策的文章。2002年,他憑借對全球恐怖主義威脅的評論第三次贏得普利策獎。如今,他已是普利策獎的終身評審。
弗里德曼工作極其勤奮,早年與他一起在中東采訪的一位記者曾說:“當所有記者都停止采訪跑到酒店喝酒,只有弗里德曼還在工作。”即便是現在,他仍會在清晨5點起床,5點30分坐在電腦前上網看全球各地報紙。年屆六旬的弗里德曼和當小學老師的妻子住在馬里蘭州的一棟大房子里,家門外就是高爾夫球場——他仍舊酷愛打高爾夫球。
盡管時至今日,弗里德曼的身份和影響力都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名記者,但他多次表示,“我一直是一名記者。”當被問及是否有意從政時,弗里德曼笑道:“還是讓我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吧。”
弗里德曼格言
當世界變得平坦,你也感到這種壓力時,應該挖掘自己的潛力迎接挑戰,而不是修建各種保護墻。
標準化、重復性的工作受到全球化沖擊最為強烈。未來的勞動市場會出現兩極化:高技能工作會更加吃香,從事低技能工作的工人也能拿到體面的工資,但中間等級技能的工作會逐漸縮水,甚至消失。
平庸時代已經宣告終結。“人生90%的時間是在混日子”已經不再適用了。無論在什么時候,不管干什么,每個人都要找到“存在感”,培養自己的“非凡之處”。
非凡之處,可以是軟件的突破、火箭的設計、銷售業績的提高,也可以是一些更加簡單但永遠無法被機器取代的東西,比如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找到“鐵飯碗”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一個不能被扼殺的工作。一個有個性的創造者是“殺不死”的。
編輯:李雪 美編:黃浩 圖編:傅聰 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