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
張小平
進入到1994年,南非人格里高便成天生活在不安中。因為這一年,他曾看守了27年的要犯曼德拉順利當選為南非總統。
格里高常常回想起自己對曼德拉的種種虐待。那是在荒蠻的羅本島上,到處是海豹、毒蛇和其它危險動物。曼德拉被關在鋅皮房里,白天要去采石頭,有時還要下到冰冷的海里撈海帶,夜晚則被限制一切自由。因為曼德拉是政治要犯,格里高和其他兩位同事經常侮辱他,動不動就用鐵鍬痛毆他,甚至故意往飯里潑泔水,強迫他吃下……
到了5月,格里高果然收到了曼德拉親自簽署的就職儀式邀請函。他知道自己遭報應的日子就要到了,曼德拉一定會在儀式上將自己羞辱一番然后羈押進大牢。其他兩位同事也收到了邀請函,惶恐地找格里高商量對策。三人都知道這場禍難終究躲不過去,只能硬著頭皮去參加。
就職儀式開始,年邁的曼德拉起身致辭,逐一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能夠接待這么多尊貴的客人,我深感榮幸。可更讓我高興的是,當年陪伴我在羅本島度過艱難歲月的三位獄警也來到了現場。”隨即,他把格里高三人介紹給大家,并逐一與他們擁抱。“我年輕時性子急脾氣暴,在獄中,正是在他們三位的幫助下,我才學會了控制情緒……”曼德拉這一番出人意料的話,讓虐待了他27年的三人無地自容,更讓所有在場的人肅然起敬。人群中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儀式結束后,曼德拉再次走到格里高的身邊,平靜地說:“在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那一刻,我已經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格里高禁不住淚流滿面,那一刻他終于明白,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寬恕。
達爾文的失敗拯救
何慧慧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海軍環球航行活動。一天,他抵達一個非洲原始部落,發現那里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野蠻生活——婦女衰老后通常被趕進深山老林里,等待自然餓死;食物不足時,族人竟然將初生嬰兒或孩童殺死吃掉。
達爾文對這些野蠻殘暴的行徑深表憤慨,斥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做。部落首領平靜回答:“婦女的任務就是繁衍后代,她們老了失去了生育能力,留著還有什么用?饑荒時沒有東西吃,我們除了吃小孩還能怎么辦?總不能大家都被活活餓死吧!”
達爾文痛苦地搖了搖頭,下決心要拯救部落人的野蠻和落后。他花高價買下一個當地男嬰,帶回國后精心養育,還專門聘請了老師給他講授文明禮儀和先進科學。功夫不負有心人,16年后,非洲嬰兒長成了懂文明、有素養的青年。達爾文感到時機成熟,便通過熟人將青年送回非洲,并反復囑咐他要用所掌握的知識去改變部落的野蠻狀況。
一年后,達爾文再次來到非洲部落,想看看在青年的影響下,這里是否發生了變化。可是,所見所聞依然如故,青年卻找不著了。達爾文去詢問部落首領,首領很不耐煩:“那小子自稱是大師,成天只會夸夸其談,什么也不會做,連兔子都不會殺。我們覺得留著他也是多余,就把他吃了!”
直到此時,達爾文才意識到,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絕不是一個或幾個“文明人”就可以解決的。這其中有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欲速則不達。回國后,他從近乎荒誕的拯救試驗中解脫出來,潛心于動植物和地質研究,寫下了一系列關于物種進化的著作,成為進化論學說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