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手機短信在傳播中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擾亂個人生活和公共秩序、傳播黃色信息、污染文化環境等,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信息傳播環境,我們必須對手機短信進行優化,在借鑒外國有效管理經驗的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完善技術平臺實時進行技術監控,加強運營商自身的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拓寬現有的傳播方式,凈化傳播內容,讓手機短信發揮出其積極服務社會的傳播效應。
【關鍵詞】手機短信;問題治理;傳播效應
手機短信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從技術層面上講,短信是手機的一項基本功能。它是一種基于數字網絡的雙向信息傳遞活動。
從傳播學角度而言,“短信是以文字這種符號系統作為主要信息負載者,以無線電波為傳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顯示的數字手機作為短信接收終端的一種現代傳播方式”[1]。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短信越來越多地呈現出科技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手機短信的新聞傳播學定義就變成了“以文字、聲音、圖像、圖片等媒體手段作為信息的承載者,以無線電波作為傳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聲音、圖片、圖像等顯示的數字手機作為信息終端的一種現代傳播方式”[2]。
中國手機用戶短信使用趨勢調查發現,短信已經成為中國用戶傳遞非正式消息的標準方式。其中用手機短信拜年的手機用戶占被訪者的86%,曾經用手機發生日祝賀短信的占90%,有60%的人用手機短信方式向對方發約會邀請。在被訪者中,平均每人每天要發送20條短信。手機短信已慢慢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傳播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然而,手機短信在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自由享受的同時,又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信息傳播環境的污染。
擾亂個人的正常生活。手機用戶大都遭遇過垃圾短信的騷擾,由于手機短信的發送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性,所以手機用戶個人所受到的騷擾是隨時隨地的。面對這種騷擾,手機用戶個人并不能進行有效的預防。面對垃圾短信,個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被迫接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這便極大地困擾著人們的正常生活。
擾亂社會公共秩序。手機短信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典型的案例便是非典事件。在非典危機中,特別是在非典初期,廣州當地政府部門對于危機處理并未公開對外聲明,而是對外保持緘默。因此,導致短信成為謠言流傳的溫床。人們的恐懼隨著短信的流傳開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此時在民間更有著許多離奇的流言,如“廣東省各地的動物出現大批的離奇死亡”“世界末日要來了,就在今年10月”等。流言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就已經擴散到全國10多個省份,而這些流言的主要傳播渠道便是手機短信。
這些流言的傳播擴散嚴重地擾亂了社會的正常秩序,給人們帶了極大的恐慌,嚴重地影響了國家處理非典危機的進程。
傳播黃色信息,污染文化環境。黃段子或者是葷段子對大家來說都不是很陌生,黃色信息甚至借助手機平臺在社會上大肆流行開來。雖然我們很難做出數字統計,但是這些低俗的東西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危害,使我們不得不嚴肅而認真地看待這個問題。
手機短信傳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一)手機短信傳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任何現象的產生背后都有一些深層的原因,手機短信作為一種嶄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回避它的負面影響。只有找到手機短信在傳播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使其服務社會。
把關人的缺失。庫爾特·盧因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在這個過程中,傳媒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受眾那里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把關人理論告訴我們,傳媒組織決定著什么樣的新聞信息能夠進入大眾的傳播渠道。”[3]
由于手機短信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和隱秘性,作為受眾的手機用戶可以自由點擊和訂閱自己喜歡的信息,并且和其他手機用戶進行交流,這便大大增加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管理難度,架空了信息把關人的位置。缺失了把關人,使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段真空狀態,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大量的垃圾短信。[4]另外,通信運營商由于受到法律、個人隱私、技術等多方面的限制,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把關作用,這也使大量的垃圾短信、黃色短信泛濫成災。
模糊的傳受雙方界限。通常人們在獲得信息時都有主動和被動之分,報紙、電視這些傳統媒體都是單向地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在獲得信息前并不能自主選擇自己喜歡或需要的信息。與以上傳統媒體相比,手機短信更加凸顯的是主動與被動的結合,而在這種主動和被動變化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便忽視了信息的傳播者,這樣就增加了傳播者推卸責任的可能。一些商家或其他人便利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模糊形象,無視道德和法律,進行一些非法的信息傳播活動。
商業利益的刺激。據工信部“2010年全國電信業統計公報”,2010年,全國各類短信發送量達到8317億條,同比增長6.1%。[5]我們以一條短信0.1元來計算,就能形成上百億元的產值。如此高額的利潤便成為商家為之角逐的不竭動力,這一方面促使短信產業飛速增長,另一方面導致一些覺悟不高的商家為了達到短期內迅速賺錢的目的,不惜與道德和法律抗衡,從而也為手機短信負面效應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手機短信傳播負面影響問題的解決措施。
雖然短信問題每年都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對于手機短信危害方面的問題,國家和社會有關部門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治,但是效果卻微乎其微。因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短信危害問題,我們所要做的并不是僅僅依靠某一方力量,我們應該建立聯合政府、運營商和社會大眾三方面的機制來管理手機短信內容的傳播,多管齊下,清理不良信息,凈化手機短信的傳播環境。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就目前而言,現有的法律對短信方面的涉及非常有限,很難形成現實約束力。如《著作權法》《全國人大關于互聯網安全的決議》《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都對手機短信有一定的規范,但是這些法律出臺時間基本都是在2005年到2009年,那時我國手機短信正處在成長發展階段,不可能對近幾年手機短信出現的漏洞有很好的約束作用。雖然《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著作權法》等一些法律有對個人信息傳播方面的規定,但是它們在專業的技術領域還是無法在實質方面彌補手機短信發展所出現的漏洞。
在國外,對于垃圾短信大都以法律的手段予以規范,例如歐盟制定《保護私人信息數據的行為準則》來規范短信服務,其中明確規定,未經用戶同意向用戶發送的商業類信息,其他違反行業內規范的信息等都屬于垃圾短信。美國、日本也相繼出臺了相關專業的法律來有針對性地減少垃圾短信給大眾帶來的危害。
由此可見,要想最大限度地減少手機短信的危害,我國政府部門必須制定一部單獨的法律來遏制不良短信的蔓延。
建立技術平臺實時監控。無論是通過什么方式發送信息,它只有經過通信運營商這個渠道才能到達個人的手機上。因而,通信運營商在遏制不良短信中充當著關鍵的角色。通信運營商可以成立垃圾信息監控和舉報平臺,通過對短信發送數量和其中關鍵詞等的監察來發現可疑信息,在發現可疑信息后,集中移交由人工進行再處理。在發現有問題的短信后要進行必要的處理,如果涉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對社會安全造成影響的,應積極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
加強運營商自身的管理。目前,對于在不良短信傳播中,運營商是否應該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我國法律界仍沒有統一標準。雖然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等主要通信運營商都簽署了《互聯網自覺公約》,但是對不良短信的有效遏制,仍然只是停留在“自覺”層面,面對商業的利益誘惑,運營商必須在監管用戶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對自身的管理。2006年,國家信息產業部制定了有關手機短信規范化管理的辦法,其中規定對于傳播黃色短信、虛假短信而造成的社會危害,發布人和運營商都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提高手機用戶的素質和自我保護水平。有了完善的法律和運營商的積極管理,并不能完全遏制不良短信的傳播,還需要手機用戶積極參與其中。對于手機個人用戶來說,我們應該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自我保護水平。當手機用戶在收到一些低級趣味或者毫無意義的短信后,不應積極地轉發,而是應該刪除并且對其進行舉報。雖然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參與進來,那么垃圾短信在第一輪傳播后就將被斬斷向外擴散的渠道。同時在面對一些具有欺詐性的垃圾短信時,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警覺度,不要輕易上當。
借鑒外國經驗。垃圾短信的存在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國外也在不斷地整治手機垃圾短信問題。我們可以從中借鑒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
德國2003年就通過《聯邦反垃圾郵件法案》,其中規定:只有在征得用戶的書面許可下才能向其發送具有推銷和服務性質的短信,只有獲得用戶的第二次許可,才能在21時至次日8時向其發送短信,并且在發送時必須標明“廣告”字樣和發送者的單位及電話等必要信息,收費類的服務短信必須標明價格。有發送垃圾短信的,最高可處5萬歐元罰款;如果發送色情等非法短信,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英國也有這樣的規定:商業公司只有在用戶個人的許可下才能使用其信息如電子郵箱地址和電話號碼。在英國,兜售產品的垃圾信息被人們視為犯罪行為,如果違犯相關法律,傳播者將面臨高達5000英鎊的巨額罰款。
國外的這些治理措施,我們可以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加以借鑒,早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證我國短信市場向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翔宇.手機短信的傳播學分析[J].現代傳播,2003(1).
[2]徐海玲.手機短信的新聞傳播學解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3-4.
[3]郭慶光,方漢奇,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61-262.
[4]陳未.短信新聞的特點及其發展現狀分析[D].汕頭:汕頭大學,2004.
[5]李明:2010年全國短信發送量8317億條 同比增長6.1%[EB/OL].http://chinabyte.com,2011-01-27.
(作者單位:鄭州電視臺)
編校: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