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架構下信息交流模式的不斷進步、交流渠道的不斷擴展,網絡輿論的發展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主要體現在網民接收和表達信息途徑的多樣化、網民群體意見的復雜化。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興起的微博,不但是Web2.0時代新興的一種開放互聯網社交服務,而且已經發展成為最重要的自媒體傳播方式,影響甚至改變著現在媒體的生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已達2.5億,使用微博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比例高達48.7%。微博的社會影響力在不斷增強,正在對網絡輿論的格局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微博傳播環境
在微博所形成的傳播環境中,傳受角色改變,“互播”成為時尚。受眾擺脫了傳統傳播模式里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角色,獲得信息接受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傳播自由度大大增加。由于“鏈狀”“環狀”和“樹狀”對話結構的同時并存,話題空間的成長性明顯增強。而且,在現實社會話語權力空間中處于弱勢的“草根”也成為微博互動再建構的主導性力量。微博從技術層面上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把握話語權、爭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實驗陣地。[1]
微博傳播環境下的網絡輿論就是指由微博話題生成網絡輿論議題或微博參與傳播的網絡輿論。較為典型的如2011年的“7·23動車事故、郭美美、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李娜奪冠、石門坎公益活動、陳光誠、獨立參選、免費午餐、官員直播開房、小悅悅、藥家鑫、織里抗稅、李雙江兒子打人”[2]等著名的網絡輿論事件。在這種傳播環境下,輿論主體是參與網絡輿論發生發展進程的微博用戶,輿論客體是在微博上被討論的各種現象、問題,輿論本體則是由微博討論所形成的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由于目前微博用戶數量已超過2億,涵蓋了各個行業的個人用戶和機構用戶,也為輿論的強度和韌性要求奠定了基礎,而微博的轉發、評論功能,更是為輿論客體和本體的存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1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分析2011年度20件網絡熱點事件時也總結道,“事件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微博發帖數量”[3]。
微博傳播環境下網絡輿論的特點
微博傳播環境下網絡輿論議題的出現、輿論的生成和擴散、輿論的消解這一過程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網絡輿論場的形成更快速。網絡輿論場是指“網絡環境中,針對公共事務和社會現象,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所形成的信息場和網民討論所形成的民間輿論場的總和”[4]。微博的傳播特征使網絡輿論場的形成更為快速。
微博的信息傳播形態“既不是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one to one),也不是網絡媒體的網絡傳播(one to n),而是一種裂變傳播(one to n to n)。其獨有的‘信息聚合—臨界點—信息裂變’傳播形式,在一條信息發布后,經過種種聯系產生了許多切入點和信息種類,這種裂變式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迅捷和廣泛”[5]。“六度分離”理論也能解釋這種狀態,這種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系,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5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微博正是如此,除了不分時間、地點的便捷發布方式之外,還有就是轉發、評論、加關注和搜索等功能的無限制使用,形成了獨特網狀、樹狀鏈條,這個關系鏈條上的任何節點又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子網,一個人的微博跟其他人的微博套疊,一個人群與另外一個人群套疊,這種對話結構為輿論的聚合和裂變帶來可能,也造成了輿論話題和輿論量的加速度。
輿論場是輿論的起點,輿論的形成離不開輿論場。微博的主要功能和傳播特征決定了輿論的迅速形成和裂變,從而促使輿論場的形成更快速。以2011年的“7·23”動車事故為例,幾乎在事故發生的同時,新浪網友“袁小芫”發出了第一條微博,令數萬網民在第一時間得知了這一信息。事故發生后9分鐘,第一條求助信息由網友“羊圈圈羊”在出事車廂內發出。事故發生2小時后,微博上出現了獻血號召帖和招募志愿者活動帖。當夜,溫州血站里就擠滿了看到消息后連夜趕來獻血的人。從事故發生前后車廂內乘客發出求助微博開始,微博尋親、微博直播、號召獻血均在幾個小時之內完成,同時,對救援行動的不滿和對鐵道部的質疑在微博上迅速傳播,幾個小時之內聲勢浩大的網絡輿論就已經形成,而網絡輿論的力量對事件的后期處理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整個事件中,微博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被看作是撬動輿論的“支點”。
“沉默的螺旋”效應更明顯。綜觀曾在微博上爆發形成并消解的這些網絡輿論事件,都有一個基本規律:由個人或組織在微博上爆料,意見領袖們進行轉載、表態、討論,引發普通人群的圍觀,最后民意或多或少影響事件進程。“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網絡輿論事件中表現明顯,而在微博環境下的網絡輿論中表現又尤為顯著,這與微博的特點和其自身的傳播特征不無關系。
微博使用者“加關注”的行為是根據被關注者身份和信息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關注范圍來選擇的,這種選擇無疑是在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上所做的選擇性行為,不但微博使用者會選擇與自己興趣和認知、思維相關的微博,形成圈子,而且這些圈群之間也因為用戶繁多形成交叉。在一個個交叉的輿論群體內,每個人自由通暢地發表自己的信息和見解,接受來自群體內其他人的意見和評論,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信息源。在這其中,除了一些在現實生活中就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組織和個人,還逐漸產生了一些舉足輕重的意見領袖。比如身份神秘的微博紅人“作業本”,粉絲數達400萬。一個事件一旦被這些意見領袖轉發、評論,就極容易獲得廣泛關注,并迅速形成網絡輿論。而這些意見領袖的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群體的意見,這種情況下,就極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應。即使在面對一個備受爭議的網絡公共事件時,多數網民也易沉浸于得到認同感的群體聚集討論,從中實現自我肯定,面對自己贊同的觀點,就會積極參與進來,使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少數持不同意見的人被批評甚至謾罵,從而保持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由于微博的身份更容易被識別,因此持少數意見的一方也更容易沉默。
議題替代性更強。微博傳播環境下的網絡輿論議題轉換頻繁,替代性更強。一方面,微博文本短小,呈現出無序化、碎片化的狀態;另一方面,微博的傳播鏈條使微博傳播的信息很容易以幾何級翻倍的速度傳播開來。
相對于媒體來說,微博在信息傳播上具有先天優勢。只要有微博,每個人都可以是發布消息的信息源,都可以設置議題,通過手機等在第一時間將正在發生的事情傳播出去,140字符以內的限制完全能夠包含新聞事件的核心要素,同時消息的發布受到新聞價值取向和社會文化道德等因素的約束也較小,發布出去的信息由一點向外輻射,不斷豐富和再次傳播,多元互動的結果是形成了幾乎無限的傳播渠道容量和海量的議題。由于用戶所提供信息的多樣,微博環境下的網絡輿論議題更換更為頻繁,更容易分散而出現衰變。
如2011年6月下旬出現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在網絡輿論圍攻郭美美及隨后牽連出的紅十字會問題,輿論尚未消散時,京滬高鐵出現多次故障,網絡輿論的議題迅速轉向高鐵安全,7月下旬又發生了慘痛的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網絡輿論的議題再次發生轉移。雖然圍繞郭美美的這一網絡輿論事件最終也未獲得令網友滿意的結果,但新議題產生,輿論客體發生轉移,使“郭美美”及“紅十字會”這個議題引發的輿論逐漸進入“長尾”階段,意見慢慢減少,始終處在消退狀態,即使隨著“郎咸平采訪郭美美”“盧美美”等事件輿論時而反彈,但已經自然衰變,圍繞新議題所產生的輿論占據了網絡輿論的主導。
微博環境下網絡輿論所具有的上述特點在形成強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引導的難題。目前微博實名制在嘗試推行,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意識,使用戶自覺在網絡上堅持社會道德準則。此外,從微博環境的特征出發,通過信息嵌入和輿論主體形成對話等方式來引導網絡輿論也十分重要。因此,遵循微博的“生態系統”邏輯,充分發揮其自我凈化功能,在此基礎上采取適當的引導措施,對保障微博傳播環境下的網絡輿論朝著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歡.審視微博:一種技術的話語表達[J].新聞愛好者,2012(1上).
[2]140字的中國:2011微博十大事件[J].財經文摘,2011(12).
[3]人民網-輿情頻道.2011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GB/16698341.html.
[4]羅小紅.論微博客在網絡輿論場形成過程中的作用[J].青年作家,2011(1).
[5]司維.略論微博對輿論生態的重塑功能[J].新聞愛好者,2012(6上).
(作者單位:河南期貨日報傳媒有限公司)
編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