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學者彼得·考海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二戰之后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得益于三次大規模創新浪潮的推動。第一波創新浪潮是二戰結束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具備強大創新研發、制造、銷售能力的一體化企業興起為標志,比如IBM、GE等;第二波創新浪潮是產業技術的集群,以硅谷為標志,并誕生了一大批初創型企業;第三波創新浪潮的特征是信息技術和硬件、軟件的捆綁及全新的商業模式,以蘋果公司的快速發展為標志。在彼得·考海看來,美國的創新之道可以為中國提供借鑒,而中國在漸進式創新方面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對美國形成巨大的挑戰。
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后才實行信息化不同,我國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信息化的問題。所以,如何更好地解決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問題,不但關系著我國工業化道路能否最終高質量的實現,更關系著我國建設創新性國家目標的實現。因為,就我國當前的現狀來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就是一條適合我國特色的漸進式創新之路,即利用技術之間的界面標準化,將信息技術、硬件技術、軟件技術進行捆綁,從而實現對技術的創新,并最終實現新產品的開發和對現有產品的改進。由此來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不但體現在研發、設計、生產階段,更體現在產品本身,即信息技術不但融合進了制造過程,更作為一種增值服務融合進了整個產品之中,因為實現產品全過程的創新才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最終目標。
而在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過程中,我國應著重選取能源、新材料、機械裝備等領域,以及航空、航天等一批高技術骨干企業為代表,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核心,通過提升其研發、生產、管理等過程的信息化水平,促使其率先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為其他領域做出表率。在本期雜志中,關于先進隱身技術與反隱身技術、隱身材料的文章,以及量子通信領域的最新進展,都體現了信息技術對前沿探索的巨大推動作用;封面文章中關于空天變體飛艇的設想,則是信息技術與新材料相結合打造革命性創新產品的最好例證;壓縮空氣儲能,預示著能源領域的科學循環更需要創新性的思路和模式。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在這個過程所積累的強大經濟實力,是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堅實基礎,更說明了我國企業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之路上大有可為。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就是最大規模的創新,但不是點狀的、單一的、局部的,而是體系性的,它的實現,將是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出版人:肖治垣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