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著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師資力量匱乏;農村文化活動內容缺乏生命力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采取加大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文化工程建設,大力興辦文化教育事業;豐富農村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等相對應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問題;采取措施
農村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級政府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建設發展仍然相對緩慢。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考察了河南省周口市任莊村農村文化建設的狀況,發現農村文化建設還存著許多困難和問題,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道德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
一、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基礎設施陳舊,利用率低
任莊村沒有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但據村支書說有幾千本圖書,存放在村政府大院里,用當地農民的話說就是“年頭鎖到年尾,開門只為驗收”。有一個老年活動室,調查發現這個活動室破舊不堪,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害怕自己健康的身體遭到意外。至于娛樂性的文化設施像茶館、桌球室、農家樂就更沒有了,本人調研的時候就在村頭的飯館里吃飯,飯館極其簡陋,菜品單一,老板戲稱這就是他們村的農家樂。
(二)農村師資力量匱乏
任莊村2009年有幼兒園一所,在校學生47人,教師2人;現有小學一所,學生190人,教師9人;初中在校生100人,高中(包括中專、中職)在校生37人,在讀大學生(包括高職、研究生)23人。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發展依賴于社會教育,該村整體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不能滿足教育對文化發展和傳承的功能。
?。ㄈ┎恢匾曓r村文化建設
部分領導認為只要把經濟發展了,讓農民增收、群眾生活富裕就行了,文化發展好壞與否關系不大,于是就出現了“經濟建設要上,文化建設就要讓”的錯誤觀點。這種意識直接導致鄉鎮領導對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認為經濟發展是硬指標、硬任務,文化建設是軟指標、軟任務,認為文化工作既不影響農民致富又不影響干部的政績,所以對宣傳、貫徹有關文化建設的政策很不重視,宣傳力度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對吃飽穿暖的農村生活已經習以為常,沒有太高的精神追求了。
?。ㄋ模┪幕顒觾热輦鹘y,缺乏生命力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成了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任莊村村民非常勤勞,基本屬于早出晚歸形式的。村主任說每個月都有放電影的,只是幾乎沒有人去看,偶爾去溜達的是一些孩子和老人,如此單一的文化下鄉活動是“蜻蜓點水”,根本滿足不了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強烈要求。調研時發現,農民在農閑時娛樂休閑的方式主要是串門閑聊,所占比例為60%,玩紙牌、打麻將的占20%,看電視的占10%,發呆的占5%,其它的占5%。
?。ㄎ澹┪幕袌龅姆墙】蛋l展
文化市場管理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落后,引導不力,文化陣地低俗化,健康文化缺失。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乘虛而入,封建迷信、宗教勢力重新抬頭。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為謀取暴利,趁機把一些“黃碟”“淫穢小說書刊”等城市文化垃圾轉嫁到農村,這對于原本比較單一純樸的農村社會風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農村文化建設的管理不當、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使得現有文化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建設水平低且進展緩慢。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任莊村的文化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改進。
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ㄒ唬┘哟筠r村文化經費投入,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有物質保障。沒有必要的物質保障,精神建設的許多任務就難以落實?!弊鳛楸∪醐h節的農村文化建設更是如此,沒有一定的物質保障為依托,文化建設只能是無米之炊。特別是文化的硬件建設,如圖書館、群眾文化體育設施、文化站、影劇院等,這些文化設施是農村開展文化工作和文化活動的硬件,沒有必需和必要的場地及設施,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深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备骷壵y籌規劃,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h文化館要具備綜合性功能,圖書館要加強數字化建設。鄉鎮可結合鄉鎮機構改革,組建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配備專職人員管理。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明確由一名村干部具體負責。
?。ǘ┲ν七M文化工程建設,大力興辦文化教育事業
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沒有高素質的農民就難以加快農村文化的建設,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農村文化的百年大計。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明確提出:“教育事業決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作為大事來抓。各行各業都要來支持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各級政府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應從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持。一是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堅決杜絕新一代文盲;二是逐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和普通高中、大學招生人數,擴大高學歷繼續教育,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口素質;三是加強各類職業技術培訓和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現有勞動力的文化教育程度,使構建學習型社會取得進展;四是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繼續加大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通過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著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提升農村文化建設品位。
(三)擯棄舊文化思想,創造新文化理念
過去有一種說法,農民農村文化建設除了吃飽穿暖,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最多在看看電視,就不需要其他文化生活了,其實不然,按照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分析,文化消費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廣大農民擺脫忙于生計的奔波,有時間和條件把積壓在心中對藝術的需要漸漸釋放出來,文化消費需求也越來越旺盛。
各級領導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轉變思想觀念,認識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一旦達到一定的深度,農村文化建設就有了位置,就能擺上議事日程,遇到的問題就可以妥善解決;務必正確處理好經濟與文化的關系,農村文化建設對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沒有農村文化建設,也就沒有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ㄋ模┴S富農村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樹立品牌效應
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黨的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敝泄仓醒搿蛾P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拯救那些以吟詠、歌唱、舞蹈、裝扮技藝等方式進行傳播的活態文化,堅持業余自愿、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
正如企業文化一樣,農村文化建設要樹立品牌,彰顯個性,開發特色文化產品??梢詮慕ㄔO本地大文化的角度入手,對傳統文化進行一次比較全面的挖掘整理,從中選擇既有區域文化特色,又可賦予更多時代精神的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現象,歷史事件,將其作為特色文化的重點品牌推向社會。堅持走有特色的中國農村文化建設道路,這樣對外可以擴大影響,對內可以促進凝聚力、增強自信心。
?。ㄎ澹叱裎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
為規范農村文化市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br/> 要想遏制農村文化市場上不良文化的泛濫,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以凈化農村文化市場為重點,在制度和政策上支持農村文化市場建設,采取有力措施、積極培育健康的農村文化市場。廣泛開展以“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組、文明鄉鎮創建”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打造農民“精神家園”,倡導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風。 堅決杜絕不良文化的侵蝕,嚴厲打擊不法分子的“黃色”活動,為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提供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
總之,農村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斷積極探索,借鑒成功經驗,與時俱進。從多方面構建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需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農村傳統文化為載體,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支撐,農村先進文化意識為旗幟,著力強化農村文化建設,營造更加和諧的人文氛圍,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受益,使農村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監測報告[M].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朱保安.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J]. 河南社會科學,2005(01).
(作者簡介:彭付榮(1981.12-),女,河南汝南人,碩士,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