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視蒙養教育,重視兒童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本文結合教育史和相關研究文獻,歷史分析了我國傳統蒙學教育思想的概觀,揭示了傳統蒙學教育思想對當代兒童道德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傳統蒙學;兒童教育;道德教育
一、我國傳統蒙學教育概觀
“蒙學”即啟蒙之學,亦稱“童蒙教育”或“蒙養教育”。蒙學基于一個樸素而基本的預設,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復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傳統蒙學是我國古代對兒童啟蒙教育的學校,大體相當于今天的小學和初中階段教育。它一般招收8~15歲的兒童入學,是我國古代對兒童知識教學和道德教育的統稱。根據教育史記載,它發端于西周,至秦漢之際漸成規模,經唐宋時期的發展演進,宋元時期成為我國古代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不僅在數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而且在教育內容方面也日趨成型。明清時期,古代蒙學教育從形制到內容日臻完善,為后世兒童啟蒙教育提供了諸多可供參考與借鑒的教育資源。
據《萬方期刊網》不完全統計,1990—2012年,研究以“蒙學和蒙養教育”為“關鍵詞”的研究論文共182篇,關于“蒙學教育”研究的學位論文共17篇。關于蒙學教育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蒙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思想
學者對古代教育家蒙學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從理論分析的角度,反思傳統蒙學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傳統蒙學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意義。姚郁卉在《朱熹“小學”的蒙養教育思想》一文中指出:“朱熹為兒童編寫的啟蒙教材《小學》一書中蘊含著許多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如重視道德養成教育的思想,重視道德規范教育的思想,重視道德榜樣教育的思想,重視道德榜樣教育的思想以及重視兒童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的思想等,對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①夏益軍在《中國古代教育家教學思想的回眸與反思》一文中綜述了孔丘、孟軻、荀況、董仲舒、王充、韓愈、朱熹、王夫之、顏元九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學思想,希望對今天的教育,今天的為學,能夠從中吸取精華,并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得更好,以增強教育者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為學者的進取心、自信心和奉獻心。②
2.古代蒙學教材及教育內容
顏佳琪③、張雨海④、何立新⑤等學者關于古代教育家蒙學教材的研究,大多以批判與繼承的觀點出發,對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蒙學教材及其內容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同時對其封建的、腐朽的倫理綱常、等級次序等成分進行了批判。在具體分析的基礎上,要求我們應當合理吸取其積極因素,賦予其新的時代的生命。
有學者進一步分析了古代蒙學教材的類型、特點及教育功能,指出我國“古代蒙學教材按內容側重點的不同可分為綜合、倫理道德、歷史知識、詩歌、名物常識、工具書等不同類型;這些教材具有集中識字、整齊押韻、知識面寬、注重實用、重視思想教育等特點;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備道德啟蒙、習慣培養、語言積累、知識擴展等教育功能。古代蒙學教材的編寫是十分成功的,它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編寫小學語文教材的過程中,應力求將知識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⑥。
北京師范大學王炳照教授從傳統蒙學讀物的現代價值出發,系統分析了我國蒙學教育的演變歷程和發展狀況,中國傳統蒙學教育的悠久歷史和蒙學教育的重要性,論述了我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對蒙學讀物的編寫和選用,指出當前研讀蒙學讀物,可以有助于我們探討蒙學教學的規律,借鑒蒙學讀物的編寫經驗。
3.蒙學教育方式與蒙養教育方式
也有學者從中國傳統蒙學教育方式的現代意蘊出發,指出中國傳統蒙學教育是以日常生活為入口,以倫理教化為類型特征。在教育方式上,切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強調榜樣示范作用,注重良好習慣養成,講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實行因材施教,編寫符合兒童特點的教材等。提出應當合理繼承這些優秀的教育文化,為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尋找“內源性”思想路徑。⑦
魏會茹、何俊華在“傳統家庭德育的內容、方式與價值導向”一文中指出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德育德,注重父母表率;注重家風的建設與熏陶,潛移默化;德育目標生活化、具體化;從“正本慎始”的觀念出發,提倡及早施教;發揮情感優勢。⑧
二、傳統蒙學教育思想對當代兒童道德教育的啟示
培根指出“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養成一種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從而終身享受它的利息。”⑨一個人一旦養成一個好習慣,終身受益,反之則終身受害。主張兒童道德養成教育從小抓起,與兒童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為我國歷代蒙學教育家所共識,給當代兒童道德教育實施與開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具體表現在:
1.禮儀教育為基礎
傳統蒙學,十分強調對兒童的禮儀教育。《三字經》中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對于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飲食起居,都有具體的禮儀規范和要求。可見,古代蒙學教育家都重視倡導對兒童的禮儀教育。明代教育家王陽明也主張通過兒童習禮,使兒童養成威嚴的儀容和儀表,端正生活態度,講究行為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對父母師長的尊敬,在社會生活中遵守道德規范,達成孝父母,尊兄長。
禮儀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現,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人生禮儀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序規范和階段性標志”⑩兒童階段道德教育是通過有目的引導,使兒童接受一定的社會習慣,實現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轉換,即“由他律到自律”。因此,學校教育方面,必須立足社會發展的時代特點,結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要求,合理吸收我國傳統蒙學教育的有益因素,積極組織、合理設計小學生參加各種儀式活動,如加入少先隊誦讀誓詞、盛大節日致辭,通過儀式活動使小學生體驗禮儀的莊重感和神圣感;家庭教育方面,應當以兒童的禮儀習得為開端。家長應適當讓孩子參加諸如親朋之間的誕生禮、婚禮、喪禮等儀式活動,在婚禮儀式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在喪禮儀式活動中使孩子理解并珍惜親情的可貴。可見,禮儀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表現力,在兒童道德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教化功能。
2.“孝親”教育為核心
我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社會,宗親、宗族、宗法體制以傳統倫理道德為紐帶,人倫綱常成為道德的核心,“孝親”觀念也成為人倫綱常的中心內容。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⑾可見,孝親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直所倡導的行為美德。“百行孝為先”,《三字經》有“首孝弟,次見聞”。《弟子規》中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可見,子女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關鍵所在。正確處理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首先當牢記“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⑿
孝是德之本,是一切教化的根本和起點。對兒童進行“孝親”教育,是兒童情感陶冶、道德升華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徑。因此,“孝親”教育必需注重培養兒童的孝德,通過日常生活教育他們體恤親情之偉大,學會關愛父母,繼之培養他們愛他人、愛國家、愛人民的道德責任感,使他們從小具有親愛之心、關愛之心、敬愛之心、友愛之心,在關愛、友愛的生活和學習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推動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3.立志教育為導向
傳統蒙學教育目的就在于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遠大的道德理想,實現寓德育與智育之中,增長兒童的道德知識,培養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兒童的道德智慧,養成兒童的道德人格。因此,傳統社會一直主張培養兒童的理想和志氣。“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⒀傳統蒙學教材告誡兒童要志當存高遠,否則,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然而,在社會發展快速現代化的今天,高度的物質享受和較多的感官刺激給兒童發展帶來了較多的問題,受社會“物質主義”、“金錢至上”等現象的誤導和影響,不少兒童從小就形成了“攀比心理”,追求的是吃喝穿戴,家長也以兒童的“外在形式”作為自身能力和地位的顯示方式,過于關注兒童物質層面的滿足而忘卻了對兒童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和探索,忽視了兒童的理想教育,忘卻了對兒童道德價值觀的教育養成,已經成為當前兒童道德教育的一大困惑。
兒童道德教育只有合理汲取傳統蒙學的合理成份,積極引導兒童從小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把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才能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的合格公民。
注釋:
①梁知.周易﹒蒙卦(正蒙?中正篇)[M].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