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語言和文字就扮演著人類歷史上文化符號的重要角色。進入二十世紀,攝影以及以攝影為基礎構建起來的電影電視推動了文化媒介從幾千年來單一的描述方式(語言和文字)到再現方式(圖像)的轉變,使得文化符號體系由語言(聲音符號系統)——文本(文字符號系統)——攝影(包括電影電視)組成的三位一體而趨向成熟和完整,開創了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模式。我們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圖像就是這個時代文化符號的重要角色,而攝影無疑就是這個圖像符號系統的主要媒介。那么,作為符號的圖像,是否能像語言和文字一樣承擔起文化符號的重任?其文化價值又如何得以體現?文章主要圍繞圖像符號來闡述其文化價值。
關鍵詞:新媒介;攝影;文化符號;圖像
攝影作為現代社會的成果之一,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建立了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文化符號系統,以攝影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包括電影、電視在內的現代攝影圖像體系,開始了文化符號的一場革命。
一、攝影的本體——圖像符號
攝影(包括電影、電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技術保證,就是主要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圖像作為信息的儲存和傳播的載體。也就是說,攝影出現以后,人們不但可以借助于文字符號的方式同時還可以借助于照片,電影膠卷、錄像磁帶和光盤以攝影圖像的方式來獲取或儲存信息。“攝影推動了文化媒介由文本方式(描述)向圖像(再現)方式的轉變。突破了幾千年來單一的以文字作為文化載體的局面,開創了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模式。”
攝影不像以前那樣把客觀世界轉換成聲音或者文字,而是直接地以逼真的視覺圖像來儲存和傳達信息。我們已經可以通過攝影獲得的逼真圖像部分的再現世界,而不僅僅是只限于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它。攝影圖像與語言、文字一樣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它作為文化符號的價值就在于,“圖像符號的參與使得文化媒介中的視覺(圖像)內容更為逼真、客觀,提高了文化載體對視覺(圖像)的表達和再現的能力。同時,它使得文化符號體系由語言(聲音)——文本(文字符號)——攝影(圖像符號體系)組成三位一體而趨向完整和成熟。”
二、攝影的文化精神
那么,圖像能夠像語言和文字一樣承擔起文化符號的重任嗎?
在現代社會環境下,攝影,電影和電視等現代圖像符號體系的文化價值再次凸現了出來,并表現了與現代社會價值理念的親和力。攝影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集中的反映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時代精神。
1.人文精神。攝影所面對的是現實世界,也就是把鏡頭對準了人,對準人生活著的這個世界。攝影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鏡頭對準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因為攝影提供了符合視覺水平的逼真圖像,使得照片成為戰爭、災難、環境污染、失學兒童等社會事件的目擊者和現場證人,攝影促使社會正視現實存在的問題,攝影作為文化媒介為社會公正健康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著名攝影家尤金.史密斯在上世紀60—70年代發表了在日本拍攝的《水俁》,引起了日本公眾輿論的強烈反響,促使政輔出臺了《防止公害政策基本法》。尤金常自問:“什么是你一向最信守的哲理?是人性!”二戰后涌現的一批被稱為“關心人的攝影家”。他們“只拍人,只拍受苦受窮的人,只拍勇于向命運挑戰的人,只拍為別人付出的人,只拍需要大家去關心的人,去記錄那永遠不會失去信心的人性關懷”。他們將攝影融入了人道主義,攝影特殊的現代文化符號闡釋了人文精神,英語中甚至為此而出現了一個專用詞匯CONCERNED(關切的,關心的)PHOTOGRAPHY。
2.平等精神。由于文字需要一定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所以知識文化自古就只有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而當現代社會電視媒介發展起來。利用聲音和圖像同步輸出的技術。為平民大眾提供了傳播新聞信息和學習知識的機會。同時也“為人們擺脫了文字的束縛,逐漸彌合了由文字帶來的差距作出了巨大貢獻。電視作為一種攝影圖像的顯示裝置,建立了能夠被普通大眾廣泛接受和擁有的文化模式,排除了由文字造成的文化識別障礙”。
攝影自誕生至今只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已然成為了一門重要的視覺藝術。創新自古就是藝術的靈魂,攝影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登場,就必然會衍生出多種表現形態。藝術家不管是用它來記錄生活,表現真實還是創造藝術都取決于藝術家個人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其表現力也隨藝術家的胸襟、素養和觀念富有無窮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顧錚著.真實的背后沒有真實[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
[2]邱志杰著.攝影之后的攝影[M].中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