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其詞也有獨到之處:情感真摯、韻律和諧,工于婉約,端莊典雅等。人如其詞,流傳于世的作品體現了她一生的悲歡離合和愛恨情愁,文學價值較高,頗具欣賞性,文章主要探究其“詞”的特點。
關鍵詞:李清照;詞;特點
一、前言
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文化領域中,都是以男性為主流,唐詩宋詞文化也是如此。但宋詞的發展史上,卻出現了以李清照為主的女性文化現象。李清照是中華詞壇的一代才女。其詞風工于婉約,并在婉約中見情愁。因此得以在宋代詩詞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被稱為“易安體”。李清照一生坎坷婉轉,前期的詞比較明快、清麗,而后期隨著國破家亡,詞中出現了凄涼、低沉之象,主要表達傷時念舊以及懷鄉悼亡的情感。李清照的詞多被傳頌于后世,較具欣賞性。以下主要探究清照詞“婉約為宗”的特點。
二、探析清照詞的特點
(一)傾擄真摯情
在詞文化中,真情是詞的骨肉。古人云:詞之言情,貴得其真。在李清照之前,大部分的男詞人都是以艷情幽懷為詞的感情基調,而李清照的詞獨開先河,成功地從女性的角度描寫人生的悲歡情仇以及緬懷國家破裂的情感。其抒發的情感十分真摯,讀起來雖然令人感覺是連篇癡語,但是細細體會,未嘗沒有體會到真實的感受和感覺溢流于詞中,亂詞字字的血淚,聲聲的嗚咽,凄楚一片,震懾人心。“載不動”的“ 許多愁”,還要止不住的“千行淚”,確見一片“凄凄慘慘戚戚”的情懷。這些都是女詞人細膩情感之下的肺腑之言,不見半點雕琢矯飾。這些其實與女詞人親身經歷的家國之變和時代 滄桑有著密切的聯系,真摯情感都是植根于真實生活感受,同時這類型的詞概括了李清照坎坷的一生悲歡離合和愛恨情愁。
(二)熔煉家常語
家常小調組成的清照詞中,也透露著與其他詞不相同的韻味。部分研究者認為,李清照在遣詞造句方面,是自出機抒,她善于用自然而且率真的語句作詞,宛如一首平平常常的家常曲調,但卻是“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如《如夢令》:“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用很平常的話語敘述,但表現了一股閑情逸致的輕快感。這種語言方式與北宋末期華貴典雅的詞風差異顯著,這對當時是一種文化的撞擊。又如,《風凰臺上憶吹蕭》:“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這一句仿佛是不經心的感慨,然而細細品味,卻能體會到女詞人心中若干種的感受在交織著:要與親人分離了,許多都不知道從哪里說起,分手已是既定事實,說再多又有何用,還不如獨自承受著,以減輕出行者的負擔。這重重的思緒和微妙的心態,李清照都是用家常的語言去表達,用意獨特、別出心裁。
(三)化美為媚
“化美為媚”一說最早來自于西方的美學理論。德國戲劇家萊辛在《拉奧孔》里說過:“詩想在描繪物體美時能和藝術爭勝,還可用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化美為媚,媚就是在動態中的美。”“美”即使外貌的美麗,這種“美”偏向于靜態,但是“媚”確是在女性一言一行中所表現出的女性獨特狀態,這種“媚”是偏向于動態的美。因此,李清照的詞中,刻畫的女性形象多“化美為媚”,除了表達其外貌的美麗,還精致地刻畫了女性獨特的“媚”形象,例如《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青衣透。見客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依門回手,卻把青梅嗅。”這首詞既不繪景,也不敘情,基本上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去女詞人少女時期富有情趣的動作情態。少女的可愛之狀、以及少女的形象和神韻也隨著動作情態的描繪而躍然紙上。
(四)“婉約為宗”與“下開南宋風氣”
從歷史的角度看,李清照四十四歲前是生活在北宋,四十四歲后是生活在南宋,李清照最早的詞風是沿襲于南唐,主要受李煜、歐陽修、蘇軾、周邦彥等人的影響,其后獨自探索,后期形成別具一格的“易安體”。從流派來講。李清照沿承婉約派詞風,自然屬于婉約派詞人;從內容上講,李清照的詞依然是以刻畫女性形象為主,以“閨音”為主題,但是人物的內涵卻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詞中的女人都是附屬于男權社會的空洞形象,而李清照筆下的女性被賦予了個性、氣質、人格以及理想,成為詞中有血有肉的人物,增加了作品的靈氣。王士禎認為:“婉約以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