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雕塑是公共藝術的主要形式。當前,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國城雕事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城市雕塑只有根植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和城市的自然、人文土壤,堅持規劃先行,才能創造出體現時代精神和城市特色的精品之作,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關鍵詞:城市雕塑;公共藝術 ;環境;文化
城市雕塑是指設置在城市公共環境中,如:公園、廣場、城市干道、步行街、公共建筑等地的室外雕塑。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態,越來越成為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標志。“城市雕塑作為一門公共環境藝術,它涉及到建筑、園林、道路、廣場等環境因素。城市雕塑要充分的融入到周圍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之中,反映城市特色與城市文化,裝點出城市最美麗的一隅,傳承城市的氣息風貌與歷史文化。”
一、中國城市雕塑的現狀與問題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城市雕塑建設也拉開了帷幕,隨著城市化的大力推進,城市雕塑藝術從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光輝歷史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汲取了豐富的創作題材與創作熱忱,城市雕塑呈現出一派繁榮局面。
應當說,我國城雕事業的發展,總體是快速、健康的,各地相繼出現了一批令人賞心悅目的精品佳作,成為城市的新景觀、新亮點,雕塑公司、雕塑之鄉、雕塑主題公園紛紛涌現。但隨著城市更新的快速推進,城市雕塑的創作熱情也空前高漲,雕塑市場的火熱帶動了大批企業和個人參與其中,伴隨著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城雕作品,人們對于類似“視覺垃圾”、“城市敗筆”的批評之聲也不絕于耳。當前我國城市雕塑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城雕建設缺乏規劃和設計論證,地方政府往往好大喜功,盲目建了一些違背藝術規律的作品。“在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中,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修建性詳細規劃都沒有把城市雕塑的規劃建設納入其中。”但是,在一些地方特別是一些地方的主要領導習慣根據個人好惡和審美認識來定做雕塑作品,許多雕塑成為領導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這是當前城雕總體水平不高原因之一。由于長官意志主宰雕塑作品設計,雕塑家自身的藝術特點無法體現,在制作上,又只把城市雕塑當成一個工程來做,外行指揮內行,讓雕塑家成了被動執行的“工匠”。有些城市雕塑不按雕塑本身應有的成本制作,更不按雕塑正常的工作周期施工,需三個月的制作工期,只給一個月的時間,加之部分施工單位的水平有限、偷工減料,“垃圾雕塑”的產生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不少城雕作品對民族民俗傳統重視不夠,對地域歷史文化挖掘不充分,缺乏文化底蘊。雕塑作為公共藝術,必須充分發掘地方歷史文化內涵。如果忽視地方歷史文化元素,所建起來的城市雕塑就會出問題。有些城市搞所謂“標志性”的城雕,在歷史和文化內涵方面卻與所建城雕城市的特定的歷史和文化不相吻合。如長沙市新擴建的芙蓉路,在很短的時間里建立起來的一些雕塑作品。大多與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相去甚遠。如以耗巨資新建的十五米高的敲銅雕塑《瀏陽河》為例。它與名揚海內外,人們心目中的優美動聽的民歌《瀏陽河》所體現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內涵不搭界。作品中的人物動作扭妮作態,人體結構上嚴重失衡,上身短,下身超長,腳比腿粗,手小不合比例,身上肌肉宛如拳擊運動員。據說塑造一個拉小提琴的裸體長發少女,是要象征民歌《瀏陽河》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很強的思想和文化內涵。而少女的頭發據說是象征九曲十八彎的瀏陽河,這實在是一種牽強附會的拙劣的圖解。
(三)城雕作品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性差,部分城雕作品盲目崇洋媚外,或者過于追求前衛和后現代特征,無視大眾審美文化需求,公共性欠缺。例如,現在全國許多城市里,人們經常可以看到模仿歐美之風的所謂城雕,一些地方甚至許多原封不動地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放大制作安放在城市當中,似乎這樣做就能提升城市現代化和文化品位的層次,實際上卻營造了一種殖民文化的氛圍。還有一些城市在設計城雕作品時過于追求新奇,熱衷運用一些抽象元素,結果設計的城雕作品不倫不類,老百姓看不懂,與城市格調也明顯不符,造成了城市建設的敗筆。
(四)城市雕塑精品少,雕塑垃圾卻與日俱增。二十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對于城市雕塑的需求空前旺盛。尤其近年來,成片開發雕塑主題公園,集中建造文化長廊、風景線、海岸線、廣場、大道等等,已成為一些城市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與之相伴的,則是大量“雕塑垃圾”的出現。“大到北京、上海,小到縣城鄉鎮,到處都在做城雕,仿佛一夜之間要把所有空間都填滿,但精品少、敗筆多,九成以上的城市雕塑不僅沒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成為無法抹去的新的視覺垃圾。”而且還造成了對國家資財的嚴重浪費,業已引起人民群眾的嚴重不滿。據業內人士估算,這些年來,全國遍地開花的城雕建設,每年耗資數以億計,但所建成的許多城雕精品并不多,豆腐渣工程的劣質雕塑,占了其中絕大多數。
二、改變當前我國雕塑現狀的對策
(一)地方政府特別是城市建設者要加強城市雕塑的規劃設計。在城雕建設中要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創作原則。在抓城市雕塑建設的過程,從討論城雕方案開始,到雕塑方案的設計,選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應當有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有城市規劃師、建筑師、雕塑家和環境藝術家積極參與討論,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由于當前城雕的建設和審批,并未完全進入政府的法制和法規的軌道,所以才會出現很多漏洞。理論上是由國家建委和文化部共同主管的各級城雕指委會,實際上造成無職無權,形同虛設。所以,城雕委制定的城雕管理法令,頒發的從事城雕制作設計的《資格證書》,都成為一紙空文。事實表明,這些年來,凡是城雕抓得比較好,豆腐渣工程少的如北京、上海、西安和廣州等城市,都是由于該些城市的領導嚴格按照城雕管理法令辦事,尊重專家意見,尊重藝術規律辦事的結果。而按長官意志辦事,城雕工作中往往要出亂子。不但在創建豆腐渣城雕時要花大量錢財、人力和物力,而且在拆除豆腐渣城雕的時候,也要花費大量錢財,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造成了雙重的浪費,上海、重慶、石家莊等城市在拆除劣質城雕的時候,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各地在發展城雕工作中,一定要規劃先行,充分發揮全國城雕委員會的作用,聽取專家的意見。
(二)城雕作品要與城市自然人文環境協調一致
1.城市雕塑要與城市的人文環境相一致。
安放和新建在特定城市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要求能夠體現該個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因此城市雕塑和建筑物例如高樓大廈工程,道路和橋梁工程的建設不一樣,那就是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其內在精神方面具有不同于建筑或道路和橋梁工程的意識形態性,雖然建筑、橋梁和道路工程也有體現文化品位的要求,但雕塑作為公共藝術,其對歷史文化和思想內涵的要求是不能忽視的。因此,在抓城市雕塑建設的過程,從討論城雕方案開始,到雕塑方案的設計,選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應當有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有城市規劃師、建筑師、雕塑家和環境藝術家積極參與討論,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如果不是這樣做的話,所建起來的城市雕塑就會出問題。
2.城市雕塑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
城市雕塑是三維空間藝術,要安放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之中,例如城市廣場、休閑步行街、公園綠地等所形成的特有的空間中,要與周圍的空間環境相得益彰,既要烘托出雕塑的美,又要達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環境美的作用。另外,所安放的城雕作品,要能讓觀賞者從四面多角度地去觀賞,都能得到美的享受。例如,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作品展的時候,羅丹的代表作《思想者》,安放在美術館正門外廣場的高臺基座上,《思想者》不但從正面或側面觀很美,從背后看也很有藝術的震憾力;美國紐約長島上的《自由女神》雕像,不但從前后左右多個角度去欣賞很美,攝影師在飛機上從高空俯視拍的照片也很美。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城雕建設中,也產生了一些讓觀賞者從四面多角度去看,都給人留下美好和難忘印象的優秀城雕作品,如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和程允賢合作的安放在湖南寧鄉縣花明樓的《劉少奇銅像》,由著名雕塑家潘鶴、王克慶、郭其祥和程允賢合作、安放在日本長畸和平公園和北京南禮士路和西長安街交爻的綠地中的大理石《和平少女像》,由著名雕塑家田金鐸創作的安放在瑞士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洛桑的《走向世界銅像》,由著名雕塑家盛陽和陳桂倫合作的安放在北京景山公園的紅花崗石雕《卓瑪》,由著名雕塑家白藍生、滕文金和劉林共創,安放在深圳的《鄧小平銅像》,由臺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鳳創作的安放在北京亞運村的抽象雕塑《風凌霄漢》、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樓的安放在香港的抽象雕塑《竹譜》和由青年雕塑家張偉創作的安放在青島的抽象雕塑《三美神》等都屬城雕中的佳作精品。
(三)應當加強對大眾的審美教育,提升大眾的審美水平,造就更多有才華的雕塑家
城市雕塑屬于公共藝術,因此既要具備藝術性有不能忽略其公共功能。只有設計者生產者具備了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審美情趣,才能夠設計出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公共藝術產品。在當前社會轉型期,思想觀念的多樣化導致了審美取向的多元化,應當說什么樣的審美風格都有其合理性。城雕工作者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然而,對個性的追求同樣不能忽視對共性的把握。城雕作品應當發揮其提煉城市理念、傳達城市信仰、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
當前,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好的城市雕塑可以展示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位。城市雕塑只有根植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和城市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土壤,堅持規劃先行,才能創造出體現時代精神和城市特色的精品之作,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陳連富.城市雕塑環境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7.
[2]施梁.對當下城市雕塑的幾點看法[J].美術觀察.1998(11).
[3]錢海源.城市雕塑發展中存在的七個問題[J].美術觀察.2002(10).
[4]馬軍.冷眼看城雕[J].城市建設.2004(4).
(作者簡介:孫 波(1980-),女,漢族,貴州安順人,畢節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藝術美學,公共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