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龜茲文化和舞劇《千淚泉》入手,從傳承、發展、創作三方面對我國民族舞劇的創作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民族舞劇;龜茲文化;創作
我國的多民族促使了多種形態民族舞蹈的存在,歷經幾千年繁衍、發展的民族舞蹈,經過幾代人的發掘和整理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果,但我國民族舞蹈的蘊藏量遠比我們目前已知的要豐富得多,所以在民族舞劇的編排上以民族文化素材和舞蹈元素為基因進行新的編排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千淚泉》與龜茲樂舞
新疆在幾年前推出的大型龜茲樂舞劇《千淚泉》,引起了國內外音樂舞蹈界的極大興趣,他們的文工團也因此舞劇的而聲名鵲起,先后赴國內外多地演出,并獲得了國內多項獎項。
舞劇《千淚泉》是根據克孜爾石窟壁畫中佛教傳說的愛情故事改編。是為弘揚龜茲文化精心打造的一臺舞劇,同時邀請自治區著名的導演、編劇、音樂老師進行指導,場面宏大、氣勢磅礴、情節耐人尋味。
龜茲樂舞無論在我國古代舞樂史上,還是在古代西域樂舞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龜茲樂舞亦曾在我國古代舞壇上放射出迷人的燦爛光華,并在當時對我國甚至整個亞洲的舞蹈、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龜茲文化更是讓龜茲享譽海內外,在漢唐盛世時已備受關注,龜茲文化的主要體現是:石窟、壁畫和樂舞。漢唐時期是各民族音樂文化大融合的時期,龜茲樂舞被帶到中原后更是推動了中國古典雅樂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個嶄新紀元。舞劇《千淚泉》在源遠流長的龜茲文化影響下“以歌言聲、以舞言情”的表達方式凝聚了龜茲各民族的典型特征。
二、依托民族文化打造舞臺精品
目前在我國民族舞劇的創作中宣傳、打造、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樹立地方產業形象,拉動地域經濟的思想不可忽視。“我們就是想通過圍繞龜茲文化這個品牌,在展示龜茲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龜茲文化的影響力,從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龜茲”,是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在這里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即使有再多的光環,時光畢竟已經過去了三千多年,其他文化如:龜茲石窟、壁畫藝術、龜茲樂器等都可以留下它們的形態,但由于樂舞藝術本身的特殊性龜茲樂舞卻逐漸湮沒,人們對龜茲樂舞的認識只能通過史書上的記載和頭腦中的想象。依托龜茲特有的民族文化,打造精品的龜茲舞劇也成為了新一代舞蹈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1、傳承。文化一詞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寬泛,同時“文化”本身的含義又是十分抽象的。她所包含的內涵有些可見可聽,有些卻是看似清晰但又無法觸及,對于普通大眾而言是比較遙遠的。對于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而言,勢必需要一些形象的,可以觸及的東西,具體的藝術產品可以說是最好的展現形式。
2、發掘。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舞蹈的傳承是比較困難的,由于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勞動形式、生產方式、生活狀態的不斷進步和改變,一些伴隨原生生活狀態的藝術、舞蹈形式也會隨著這一切的改變而逐漸淡化和消退。
3、創作。依托民族文化進行的創作過程,重要是建立在特定民族舞蹈本身的特質與風格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處理,而非完全的對舞蹈原始風貌的保留。在當前這個藝術產品簇擁,大眾審美水平提高的時代里,掌握好受眾審美的尺度,對于實現宣傳民族文化,樹立地方產業形象,拉動地域經濟的目標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龜茲舞劇創作而言,舞蹈工作者首先需要對龜茲文化及龜茲舞蹈本身的特性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舞劇創作不僅要有精湛的舞蹈動作,更需要在作品中能傳達作品本身思想信號的精神內涵,如龜茲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元素。將神與行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稱得上是民族文化的有效傳達。
以民族舞蹈為元素的舞劇創作,與古典、現代等舞蹈創作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編創者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想象與感受展開,而前者卻類似于一個整理加工的過程,當確定是以龜茲舞蹈為主要手段來表現的舞劇,就排除了以其他舞蹈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可能,也就是要將民族舞蹈的共性溶化于彝族舞蹈的特性之中。盡管編導有不同的感受與認知,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處理,但最基本的精神和元素卻不能隨意改變。
我國民族舞劇的創作中編導務必要具有民族意識、藝術眼光和現代意識,同時還要將文化產物的傳承保護與現實意義有機整合,創造出既具有文化內涵又可后世傳承的藝術作品,而非耗費人力、物力卻終是曇花一現的藝術“雞肋”。
注:綿陽師范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1B06
參考文獻:
[1]霍旭初.龜茲樂舞史話(三)[J].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