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是生活中或實或虛的反映,體現電影內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色彩,給翻譯造成困難。體現文化內涵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成語習語、典故以及俚語等。
關鍵詞:英文電;片名;文化色彩
在相當數量的英文電影片名中使用了帶有英美文化色彩的成語習語、典故以及俚語,因為它們體現了英語語言的精華所在。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的過程,而且也是兩種文化交流的過程,由此體現了影片的文化性。在對電影片名進行語言上翻譯的同時,影片譯名也應反映原片名蘊含的文化信息。
英美國家的人大多信仰基督教,這對英文影片名影響極大。大量的英語典故來自圣經和神話傳說,它們對英文片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讓我們來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驚悚片“Seven”《七宗罪》?!镀咦谧铩废蛉藗兂尸F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并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布道來拯救的目的。這使得《七宗罪》這部影片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這七條死罪指七項世人常犯的過錯,即:gluttony(饕餮)、greed(貪婪)、sloth(懶惰)、lust(淫欲)、pride(驕傲)、envy(嫉妒)和wrath(暴怒)。Seven這個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如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等等),在這部電影里“七”可謂無處不在: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了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七”暗示宿命的罪與罰。可想而知,如果這部著名心理驚悚片“Seven”漢譯為簡單的一個“七”字,令中國觀眾費解不說,還誤導觀眾對影片產生錯誤的心理預期,而無法產生與原片內容相關的文化聯想。所以影片翻譯為《七宗罪》,不僅可以突顯影片內容,還傳達了seven最為主要的宗教寓意。
電影American Beauty這部1999年度的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國日常生活的“眾生相”。 它以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展示了隱藏在美國社會肌膚內的種種“癌癥”。而電影American Beauty片名的中文翻譯卻大費周章。目前流行的譯文《美國麗人》和早先的《美國美人》可以說是望文生義。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產于美國的四季開花的紅薔薇。薔薇花美麗、圣潔,代表崇高神圣的愛情;尤其是紅薔薇,更是初戀者贈送的佳品。據神話傳說,有一位愛神親手采摘薔薇花送給自己的戀人,由于心情過于急切,動作有些慌亂,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鮮血灑在了薔薇花的花瓣上,把本來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紅色。愛神拿著用自己的鮮血染紅的薔薇花去會見戀人,戀人見到后十分激動,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報了愛神的忠貞。以后紅色的薔薇花就表示愛情的純真和堅定,尤為戀人們所鐘愛。電影以花喻人,以花傳情,名花和美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 熟知此種花語的臺灣譯者將之改譯為《美國心·玫瑰情》,以中國玫瑰代替美國薔薇,揭示了影片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內涵。不過這部片子現在有了一個更準確的文化翻譯《美國薔薇》。
除了典故及神話傳說在英文片名中使用外,帶有大量文化信息的習語、成語及俚語也經常出現在片名中。比如:First Wives Club《原配夫人俱樂部》這部妙趣橫生的喜劇片,講述的是一群糟糠之妻怎樣報復另娶新歡的陳世美老公們。而片名First Wives Club曾被譯作《大老婆俱樂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與中國文化中的大小老婆毫不相關。現譯為《原配夫人俱樂部》或《發妻俱樂部》就準確多了。再如: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這部經典黑色影片敘述了在戰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維也納,美國通俗小說家馬丁斯投靠老朋友哈里。但剛一抵達便驚聞哈里因車禍逝世。在追查中他發現棺材中的人不是哈里,并且有一個神秘的第三者。但有趣的是The Third Man起初譯為《第三者》,結果被中國觀眾誤認為是婚姻倫理片:其實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車禍事件的第三個目擊證人,現在的片名譯為《第三個》或《黑獄亡魂》。
在影片片名文化價值的傳譯中,片名受譯者本國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常常被賦予譯者自身的文化色彩。如英文電影M r. Holland’s Opus是一部美國青春校園片,講述了一位平凡的音樂教師的故事。賀蘭先生兢兢業業地教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