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朝時期,人與文藝的自覺和文藝復興突出人的主題一樣,都是人文精神煥發的結果。其中,六朝文藝領域的理論成果之一六朝畫論,從體系構建到繪畫主題思想以及審美意象的創作處處顯現人文精神。
關鍵詞:六朝;畫論;人文精神
學者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寫到:“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舊禮教的總崩潰、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藝術創造精神的勃發,使我們聯想到西歐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這是強烈、矛盾、熱情、濃于生命彩色的一個時代。”如宗白華所述,六朝文藝思想與西歐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有許多相似處:六朝有玄學,文藝復興有人文精神;六朝是一個顛覆傳統禮教,人與文藝自覺的時代,文藝復興亦是一個強烈要求擺脫宗教束縛,呼喚人性,思想與文藝高度自覺的時代。在對比中,我們很容易看出,人與文藝的自覺是六朝文藝思想領域的主題。該主題不僅是當時主要哲學思潮—玄學影響的結果,在筆者看來也如文藝復興,更大程度是人文精神煥發的結果。
通常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是指盛行于西歐文藝復興的人文思潮,其核心思想就是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倡導人的精神自由。六朝文藝領域的理論成果之一六朝畫論,從體系結構與范疇命題的確立到繪畫主題思想以及審美意象的創作,處處顯現了人的主題與人的自覺。
首先,六朝畫論的結構體系和范疇命題來源于六朝人物品評,人物品評的盛行是人格覺醒后自然而然的結果。六朝社會動蕩、思想解放促使人的自覺成為時代特征,文藝家們對日常時世、人事、生命紛紛發出感嘆,“生年不滿足百,常懷千歲憂”,“人生非今世,豈能長壽考”,這些看似悲觀的感嘆深藏的恰恰是對生活、生命強烈的渴求與留念,是對外在的學問道德、禮儀規范的反叛,是內在人格的覺醒。先賢圣人、忠臣義士不再是人們追逐的對象,放浪形骸、飲酒享樂的竹林七賢成為理想人物。人們視野的焦點轉移到這些人物身上,并開始對他們品頭論足,在整個人物品評體系中,從官方的九品中正制到民間的一般評價,都流行對人物分級論品的模式,即什么人可以成為上上品,什么人是中品,什么人又淪為下下品,都有系統而具體的規定。六朝畫論也參照人物分級論品的模式對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分級論品構建結構體系,如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把二十七位畫家列為六品,這種結構體系的建立奠定了以后歷代中國古典畫論著作的基本模式。此外,六朝畫論中一些重要的范疇命題也直接來源于人物品藻,“氣韻”、“風骨”、“形神”這些原本是品評人物的概念,如在《世說新語》中我們經常看到的這些詞匯:“風韻秀徹”,“雅有遠韻”“會無玄韻淡泊”“風韻清爽”“自然有雅韻” “世目李元禮,稷稷如勁松下風”,“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游云,矯若驚龍”等等。
其次,六朝畫論的人文精神體現在繪畫主題的轉變。先秦孔子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以心理學和倫理學為基礎構建了文藝為社會世俗生活、為政治服務的文藝功能論。“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韶》,盡美,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這些言論建立在日常心理學和基本倫理學上,很容易被人接受,有了這些基礎論調,文藝功能論一發不可收拾,“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盡美盡善的音樂使人心向善,使君臣相敬,父子相親,鄰里相和,音樂的道德、倫理、政治、社會功能論向其他文藝領域滲透,繪畫也處處彌漫這種功能論調。
另外,六朝畫論的人文精神還突出表現在繪畫的創作中提倡畫家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這里,最值得提出的是顧愷之,“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一方面顧愷之認為在所有的繪畫題材中,人物最難畫,人物相對于其他題材最難考察、最難把握。因為人有精神氣質、有獨立精神,所以“人最難”。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向我們述說,因為對人的重視上升到了最高位置,人們對人的關注由外而內更細微,更準確,畫家們對人物描繪的要求自然也就最高,所以人物成了最難畫的題材。更值得關注的是顧愷之提出了“遷想妙得”,這與繪畫創作過程、畫家構思審美意象密切相關,遷想指不為某一具體對象所拘束的想象,亦即一種自由的想象。妙得是自由想象的最終目的,一種直感地領悟把握、充滿精神性的感悟。“遷想妙得”即想象的自由和伴隨想象的精神感悟,要把人物畫好,顧愷之通過“遷想妙得”鼓勵畫家們進行自由的想象,重視精神的感悟。先秦以來,傳統禮制的束縛,人們在精神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進行藝術創作,也是小心翼翼,亦步亦趨,惟恐突破禮教,這樣的背景之下,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無疑為繪畫輸入了一股新鮮血液,為藝術創作的種種藩籬打開了一個豁口。之后,中國畫的創作邁向成熟繁榮期。
綜上論述,我們看到了早在六朝時我國的畫論就開始了人文精神的探索,這個現象也可以促使當下的文藝家進行反思,對我國畫論中的人文傳統重新審視,從而更好的把握中國畫論的發展道路,真正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富有人文精神的繪畫理論體系,把中國傳統畫論中的精髓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賈濤.中國畫論論綱[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陳傳席.中國畫論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向 前(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