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觀念,女性文學一直被定義為女權主義者呼吁女性自身解放及社會地位平等而進行的藝術創作而獨立于男性文學。而阿拉伯女性文學確實一種極其特殊的存在,文章從幾個方面闡述其處于尷尬局面的原因并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試圖通過此種闡述為大家看待阿拉伯女性文學打開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女性文學;阿拉伯;滯后;沉重
傳統觀念,女性文學一直被定義為女權主義者呼吁女性自身解放及社會地位平等而進行的藝術創作而獨立于男性文學。世界范圍來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人類開始普遍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女性文學蓬勃發展。微觀到阿拉地區,則受其傳統、宗教文化的沖擊,女性文學衍生其獨有的特點。旁觀者眼中的阿拉伯世界,常常被定義為“閉塞、蒙昧”,而生活在這種氛圍下的女性則被貼以“壓抑、落后”的標簽,而由這些女性執筆的文學作品則理所當然成為了“叛逆、反傳統”的代名詞。基于阿拉伯世界社會特性及文化傳承,阿拉伯女性文學不同于一般的女性文學,其發展具有相對“滯后性”,文學主題相對狹窄。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于十六世紀統治大部分阿拉伯地區,伴隨而來的是阿拉伯文化的衰落。十九世紀之后,阿拉伯文化才開始復蘇。以埃及為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埃及面臨內憂外患、局勢動蕩。這種歷史背景下,阿拉伯文學在這一時期側重于描述動蕩中風雨飄搖的國家,而這一歷史重任則由廣大阿拉伯男性作家擔起,女性文學尚未啟蒙。
反觀同時期的西方世界,工業革命不斷進步。而由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分工細化,使女性從家庭的束縛中開始解脫,對經濟自主權的享有使女性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價值。同時,女權主義的第一次浪潮在這一時期風起云涌。例,1848年美國第一屆婦女大會的召開,代表了此時期婦女運動的頂峰。這種歷史大環境下衍生出的西方女性文學可圈可點。如主張“性自由”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及其妹妹艾米莉和安妮,代表作品《呼嘯山莊》和《艾格妮絲·格雷》。這些作品對現實的真實投射代表了作為女性對自身命運的關注,要求獨立自主也是社會轉型期進步婦女的真實吶喊。
踏入二十世紀,知識大爆炸,各學科極速發展。各領域杰出女性層出不窮。1903年,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物質鐳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1914年,女權運動領袖潘克赦斯在英國開展爭取婦女選舉權的斗爭。同時,婦女問題作為焦點受到聯合國的重視。1975年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婦女年”,同年6月,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墨西哥城召開。以上的歷史事件也為女性文學家深入的寫作奠定了基礎,她們開始放遠眼光,不再對膚淺的表面化解讀淺嘗輒止。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代表作《最藍的眼睛》等不僅以敏銳的視角描述黑人生活,而且對黑人中的弱者——黑人女性的刻畫細膩至極。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其代表作《情人》不僅從文學造詣方面膾炙人口,還被翻拍成電影享譽全球。同樣,它們的主人公均為堅強獨立的女性。
與之相對的阿拉伯世界,二十世紀初由于殖民主義的壓迫,發展緩慢。婦女受教育程度低,經濟上附屬程度高;婚姻方面無自主權,以父權為主。到二十世紀中葉,情況才略有改善。伊斯蘭革命后,伊朗大中小學一半以上為女學生;1998年卡塔爾大幅放寬對女性獲得駕照的限制。然而除上述少數社會和教育方面的微觀改變之外,宏觀的意識形態領域對婦女地位的認識和婦女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參與的根本性扭轉卻仍然步履維艱。直到1999年,沙特政府才決定同意女性擁有個人身份證,阿曼雖允許婦女駕駛出租車,卻不能搭運男乘客。這些都表明阿拉伯地區人民思想意識方面對女性的認同仍然有待顛覆。
受社會背景局限,這一時期阿拉伯女性文學局限于對自我解放的呼吁,“女性身份”在作品中的表現明顯。黎巴嫩女作家梅·齊亞黛為這一時代的代表。她一生未婚,與詩人紀伯倫書信傳情19年等事跡使她成為一個傳奇人物。其代表作《尋求大沙漠》、《潮落潮漲》等以真摯的情感、委婉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傳達了的女性之美。同時,她也是阿拉伯婦女解放運動的支持者,號召女性追求自由,保持獨立身份,被譽為阿拉伯當代最杰出的女文學家。
放眼當代世界大部分地區,當我們開始閱讀文章,作者信息在頭腦中越發被忽略,“女性作家”與“女性主題”不再成為我們評論文章時所考慮的一個主要因素。女性作家與男性作家一樣,不帶有任何性別弱勢,其文章只是作為一種表達融入主流。而步入2000年之后,阿拉伯婦女也在某些方面取得長足進步。2010年,阿拉伯婦女大會在突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