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田野調查法的概念、發展歷史和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當前研究“三農”問題中對其的應用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重點強調了田野調查法在推動社會變革的進程、構建學術的新理論與框架以及在研究我國“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田野調查法;“三農”問題;費孝通;新農村建設
所謂田野調查,即指社會學中的一種實證進行的調查。英文為“fieldwork”,又被譯為田野工作、田野作業、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實地考察等。美國傳統辭典中的定義是:“The collecting of sociological or anthropological data in the field”。它既不是按照預先擬定的理論框架去收集資料,也不是根據調查材料歸納出一般的結論。它的重點是直觀社會本身,力圖通過記錄一個個鮮活的人、事、物,來反映調查對象的本質。田野調查的過程,其實是“理論”與“經驗”兩個層面往返交流、相互修正的過程。
目前,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新農村建設工作成為各地方政府的一個重大的發展戰略,山東也不例外。因此,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方針與舉措,力圖處理好“三農”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為了挖掘研究主題的新內容和新形式,我們決定深人到農村、深入到農戶。通過參與式觀察,即把觀察作為自己研究的一部分,去真實體驗農村生活和生產。為此,我們利用家鄉的便利條件問鄉鎮作田野調查、利用縣政府、鄉鎮政府關系介紹到農民家中,利用學校、民政部門或者其他部門的支持和資助前往農村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吃住在農戶,訪遍被調查村莊每個角落,走遍村莊每家每戶,了解農民的疾苦、隱性的困惑,發現在問卷方式和一般訪談中發現不了的深層次問題。然而,農村問題,在中國整個社會變革的歷史上,已存在了近百年。百年來未能徹底解決的問題,能否于朝夕之間迎刃而解?我們對政策的科學性并不疑慮,我們只是對其執行績效感到心中無數。于是,想到了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豐碩的成果。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適應開展農民運動的需要,作了大量的農村社會調查。尤以毛澤東同志的《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于土地革命的態度》、《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和澎湃的《海豐農民運動報告》最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對中國農村田野調查的貢獻特別突出,他做的田野調查一生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廣西金秀瑤山,第二次是在江蘇江村,第三次是在云南祿村。這也可以說是費孝通從事人類學田野調查的三部曲,由此形成三部著作:《花瑤藍社會組織》、《江村經濟》和《祿村農田》。其中影響最大、獲得廣泛贊譽的是第二部《江村經濟》。江村的調查對費孝通后來的學術之路和學術地位影響深遠。費孝通本人也坦言,“江村是我有意識地觀察我國農村社會和文化的起點,它也就孕育了我一生的學術思想”。正是由于1936年他在江蘇省廟港鄉開弘弓村開展的實地調查,他便依此整理出來的材料寫成了博士論文,最后成書出版(《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此書被他的導師馬林諾夫斯基(英國倫敦大學著名的人類學家)稱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二十世紀230年代和890年代,一直延續到至今,我國產生了一大批通過田野調查方式形成的農村方面的專著。這些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領袖的田野調查,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程;學者的田野調查,構建了學術的新理論與框架。而我們所述求的,則是目前新農村建設中最廣泛的農民的心愿,它實際上也是我們研究者的心愿。同時,它也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依據。
用傳統的調研方法去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這個問題又積淀了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對此并無把握。我們所能把握的,只是對陌生田野的向往,以及對農民兄弟并不陌生的情愫。
?。ㄗ髡吆喗椋呵褚娋蔽錆h人,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推廣